-
琼瑶诉于正案的9小时庭审中,都审了哪些“复杂”的问题?
关键字: 琼瑶于正琼瑶起诉于正于正抄袭宫锁连城抄袭电视剧中国电视剧抄袭编剧编剧抄袭12月5日,台湾作家琼瑶起诉《宫锁连城》编剧于正、湖南经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侵犯著作权案在北京三中院公开庭审。琼瑶诉《宫锁连城》抄袭其作品《梅花烙》,要求停止《宫锁连城》播映、传播等行为,索赔2000万元人民币。
著名编剧、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汪海林,以琼瑶女士一方邀请的专家辅助人身份参与庭审。今日(12月8日)13点14分,汪海林在微博发表了这篇标题为《琼瑶诉于正案的庭上故事,以及编剧界的多事之秋》的文章,向外界透露了此次庭审的过程和个人的感受。通过这篇由专业电视剧编剧撰写的长文,我们一方面可以了解于正与琼瑶之间的恩怨是非,另一方面也可了解当下中国编剧的创作现状。
汪海林在博文中称,庭审持续9个小时,一直延续到晚上,所有人都没吃饭,饿着肚子进行法庭辩论。自己曾和于正见过一面,还曾为于正辩护过。不过,看了看《梅花烙》和《宫锁连城》的内容,包括故事简介和剧集内容,从一个职业编剧的角度很容易得出结论,这两部剧高度相似,尤其主角主线部分。
琼瑶(左)和于正(右)
汪海林尤为强调,合理借鉴和抄袭之不同。在影视剧本创作中,合理借鉴是业界常态,比如《敢死队》的作战任务与很多影片类似,但人物形象和人物形象组合有其自身特点。业界不能接受的是从故事核—人物关系—剧情—桥段同时具有高度近似性,这就有抄袭嫌疑。庭审中,于正的律师拿出《红楼梦》、《西厢记》、《鲁迅新婚之夜与妻子同房不同床伤心流泪》等证据,并阐述《宫锁连城》的内容比《梅花烙》丰富得多,复杂得多,并一再夸赞于正的戏代表了当代观众的趣味和欣赏习惯。对此,汪海林留下一句话:你偷了我的牛奶倒进你的咖啡里,不能因为你的杯子里是咖啡味就说没偷我牛奶。
博文中,汪海林感叹今年对于中国编剧行业来说是个多事之秋。年初,宋方金与宋丹丹的关于演员修改剧本的“两宋之争”,到前一阵《北平无战事》的署名之争,到现在琼瑶与于正的诉讼,均呈现出纷乱、焦灼和撕裂的特征。无论是编剧与同业合作者,还是编剧与编剧之间,至少在社会公众面前,表现出了一种全面的紧张关系。
最后,汪海林引用作家刘震云的一席话,编剧要走正道,不着急,不旁骛。现在有些编剧太着急了,着急挣钱,着急出名,于是必然不走正道,必然旁骛。
下面是汪海林博客文章(有删节),大家感兴趣可认真一读:
12月5日,我一早到了北京市三中院,作为琼瑶女士一方邀请的专家辅助人准备出庭。我之所以说是“邀请”而不是一些媒体说的“聘请”,在于我只是义务地来履行专家辅助人的责任,与琼瑶女士不存在一分钱经济的或其他利益方面的关系。
北京市三中院外有大量记者聚集,人数之多也超过我的想象。入安检口前有记者得知我是专家辅助人,拉我采访,被我拒绝。
(1)如何成为专家辅助人
之前关于琼瑶诉于正一事,我也是在媒体上看到,这二位虽是我同行,但彼此没有交集,可以算不认识。唯一能想起来的是,七八年前,有次赖水清导演约我在金湖茶餐厅聊天,期间于正来了,一起吃了一顿饭,很浅地聊了几句而已。于正后来拍的几部剧很成功,一度被人诟病为过于狗血,我还不止一次为他辩护,并始终推崇其编剧中心制的模式,我曾经力挺他的言论在媒体上可以轻易找到。所以我跟于正没有什么怨什么仇。但伴随于正的成功,“抄袭”这个非议不时伴随着他,编剧同行也有过议论,说他某部剧是抄的谁,另一部剧又是抄的谁,当然,于正从来不是编剧圈的中心话题,没有谁对他有太多的关注。编剧们关注更多的是吃吃喝喝、糖尿病、拖延症、稿费之类个人化的事情。
“抄袭”在编剧圈是个复杂的问题,如果没有受害人出来诉讼,很多事儿就不了了之了。琼瑶女士公开表达对于正的不满,于正如果及时道歉并主动沟通,这件事可能会有另一个走向。但于正的表态让编剧圈很多人愤怒,并一次次激化了这种情绪,也让我开始关注此事。
我看了看《梅花烙》和《宫锁连城》的内容,包括故事简介和剧集内容,一个职业编剧很容易得出结论,这两部剧高度相似,尤其主角主线部分。这个风波过程中,我接触到的所有编剧,都表达了对于正行为的不耻,并不时有人建议编剧的行业组织应该对其进行告诫甚至处罚,但于正既不是电影文学学会的会员,也不是电视剧编剧工委会的会员,从行业协会的角度,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关文平
-
“没有中国技术设备参与,我们已无法实现盈利” 评论 433000亿美元方案通过了,发展中国家怒斥:屈辱 评论 245“中欧接近谈妥,即将取消关税” 评论 251“这是中国的非凡机遇,德国和日本远远落后了” 评论 177“日产在泰国优势,被中企取代了” 评论 112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