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枫:中国陆军野战防空需要弹炮合一系统吗?
关键字: 野战防空C-RAM俄罗斯防空中国防空如果兼职防空火力足够绵密可靠,专业防空也可以从“低端”C-RAM退出,专注于高威胁目标,索性采用全导弹方式,以红旗-17那样的机动垂发系统作为指挥和火力核心。垂直发射的防空导弹不仅反应快、射程远,而且容易覆盖天顶死角,易于有效拦截来自高空的顶攻弹药。当然多面阵雷达也使得旋转炮塔不再必要。这样的组合使得合成营的防空火力射程从脚趾尖到10公里之外,对合成营形成有效的覆盖,与旅防空也形成绵密有效的连接。
从“通古斯卡”到“铠甲S1”,俄军的弹炮合一防空系统逐渐从野战防空转向要地近程防空
最新的“铠甲”S2上,甚至已经用了对置双面阵电扫雷达
但在叙利亚实战中,“铠甲”S1实际执行了大量C-RAM任务,甚至击落了煤气罐……
对付这类目标,用铠甲S1系统的导弹,其实是有点浪费,但用高炮实际上很难拦截,可见上述战例中目标高度5千米,高度2千米,实际上完全超出高炮作战斜距,只能是导弹的战果
弹炮合一是另一个思路,在理论上兼有高炮与导弹的优点,但实际上也兼有两者的缺点。不仅沉重、成本高,设计不好的话,还有可能互相碍事。高炮要达到足够的精度、射程、威力和射速,后座力小不了。导弹是精密装备,长期处于待发状态而经受这样的震动,容易造成器件失效和构件疲劳。弹炮模式也不能同时使用,转换需要一定的时间,尽管这个问题并不太大。
军舰上也曾经流行弹炮合一系统,占地紧凑对舰上使用是不小的诱惑力,但因为实用中的局限而逐渐“失宠”,回到弹炮分离的老路。俄罗斯的“通古斯卡”无疑是最有名的弹炮合一系统,现在的“铠甲”是其后继型号,并获得一定的成功。
但弹炮合一在概念上的优越性不难理解,西方也曾经流行过,美国曾经设想过用M1坦克底盘整合弹炮合一系统,德国也有类似的设计,法国更是推出过多种弹炮合一系统,典型组合为20-30毫米高炮与“响尾蛇”(法制低空防空导弹,不是前述空空导弹)、“毒刺”搭配,最终都没有量产,现在更是不作为研发重点,并非由于西方缺乏弹或炮的相关技术,而是因为顽固的内在问题。
对于铠甲S1这样的弹炮系统而言,炮不过是用来弥补导弹近界的缺陷,既然如此,那么未来高端野战防空系统不如干脆取消炮,变成全导弹岂不美哉?
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的FM-3000导弹
国内正在研制的“袖箭”超轻型防空导弹,如果用类似的技术研制一款指令制导的C-RAM系统,完全可行
更重要的是,弹炮合一依然是传统野战防空的思路,用高性能专用系统覆盖尽可能大的射程范围,对付尽可能多的目标,总是有局限的。在智能弹药远程化、低成本化的今天,这样的“银弹”道路必将越走越窄。用高精尖专用系统与白菜化的智能弹药拼消耗,最终是死路。合成营野战防空的网络化、分散化、全员化,这才是乘上了信息时代的东风。
中国陆军正在一步跨入信息化时代。如果HVP技术还不是一蹴而就的话,车际数据链和中小口径定距弹已经完全在中国军工的能力范围之内,多面阵车载雷达、指挥中心和垂发防空导弹也是一样。在制导弹药、巡航导弹、无人机越来越成为来自空中的主要威胁的未来,野战防空的重点不应该局限在打飞机(包括武直),而应该是C-RAM。中国陆军应该避免走传统野战防空的老路,一步打造强大、灵活、面向未来的野战防空能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堵开源
-
最新乌矿产协议曝光,美国胃口更大了... 评论 0美国又下手,“或加剧中美经济紧张关系” 评论 91他胜出几无悬念,但中文流利的“铁娘子”抢尽风头 评论 112“特朗普意在离间中俄,但相比当年尼克松…” 评论 176美国威胁:敢不签,切断星链 评论 29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