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病救人的钱处处受限,药店却能刷卡买电饭煲!”
医务人员走出医院,看到药店可以用医保卡套现买保健品、买电饭锅,串账手段极为可笑:收银台使用价格便于做“等价物”的常见药品顶账,比如笔者目睹过的某10元一剂的“脚气软膏”。医务人员自然而然会产生负面情绪……[全文]
-
在知名大学附属医院又要出诊又要教学,压力有多大?
这种内卷加剧、医务人员职场压力剧增的局面,短时期内看不到解决的方案。[全文]
-
规培生干了医生的活,能不能拿医生的钱?
巨大的精神压力,高强度的劳动,动辄昼夜颠倒的不规律作息,导致规培生工作艰辛却缺少获得感。但是退学(退培)意味着医学梦想告破,甚至可能连文凭都没有,一夜打回高中生。求学之路上巨大的沉没成本让他们无法选择退出。[全文]
-
医院亏损,总不能要求病人“按规定生病”吧?
这些声称“吃亏”的医院,面临DRG/DIP改革的挑战,往往简单粗暴的把改革理解为生硬的控费,用会计出纳员的眼光决定管理手段,眼里只有“元角分”,没有活生生的医患双方。[全文]
-
今年流感大爆发,因为前几年戴口罩免疫力下降了?
各种媒体报道习惯将今年的各种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高峰称之为“传播大年”,“大小年”的区分让人们感到宽慰,忍过今年就好了。为什么今年会出现呼吸道传染病“大年”?目前许多专家提出了“免疫债”理论。[全文]
-
医疗腐败花样有多少?普通人根本想不到
原本只有能出门诊、制定住院病人治疗方案的高年资医生有资格接收“回扣”。后来,没有处方权但是有资格决定耗材使用的护士长,也能从耗材回扣中分润。有的试剂厂商甚至弄出了“送设备卖耗材”的把戏,动辄投入价值数以百万计的检测仪器,为的是推销“检测设备专用的试剂”。[全文]
-
“学医八年不会看病”?医学生们有话说
由于“学员”身份的制约,长期以来一些基地医院仅按照国家规定的“每年五万元”标准,为其发放“生活津贴”,是否为“学员”购买五险一金等问题也久拖不决。学员的劳动事实上被基地医院低廉的占有了。[全文]
-
最吃劲的时候,以往推不动的分级诊疗这次行了吗?
我国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结束的太早,复兴的又太晚。在这个医疗资源弥足珍贵的季节,希望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各个组成都能在考验中成长。[全文]
-
医疗资源不足,是“压平感染”还是“快速过峰”?
虽然有说法认为感染一次新冠奥密克戎毒株获得的抗体可以让人对该毒株免疫三个月到半年,但是这种“免费疫苗”毕竟是要医疗单位准备ICU床位的,能不沾就不沾,能晚沾就晚沾。[全文]
-
抗疫三年,医疗界希望结束“既不要又不要”
“防疫二十条”措施的目标,是保证防控举措能够有效应对各地疫情处置中出现的一些瓶颈和困难,比如隔离资源紧张,采样和检测能力不足等问题,要将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投入到疫情传播风险高的人员和区域上来。[全文]
-
轻症不住院,新版防疫方案变“松”了吗?
“不住院”不是“不治疗”。轻型病例集中隔离管理,根据病情确定隔离管理与治疗场所,不再要求轻症病人前往定点医院治疗,进一步优化了病例分类收治。它不是一些国家“躺平抗疫”的行为艺术,而是根据国际经验和北京冬奥闭环管理实验总结出的经验。[全文]
-
“独立医学实验室”是怎么一回事
2017年以来,我国ICL行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就导致了ICL市场新的隐患,机构开始大量雇佣市场推广人员获得业务。眼尖的朋友可能会在一些医院的医生办公室发现印刷精美的ICL宣传品及业务代表名片,就像某些医药代表的常用路数。[全文]
-
西安“就医难”:新冠两年,我们的经验是否经得住考验?
作为一家定点医院,必须有完善的预案和训练,应当有能力安全地收治无核酸阴性结果的“黄码病人”,医务人员应当熟知“黄码病人”的种种预案。否则医院在接收这类病人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推诿扯皮,贻误病情。[全文]
-
如果美国制裁中国药企,影响有多大
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屡屡使用制裁大棒,而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在疫苗、抗疫等方面的出色表现,也让美国有所忌惮,难怪中国医药行业听到风吹草动便四处探望。[全文]
-
一边是看病贵,一边是公立医院亏损,问题出在哪儿?
事实上,门诊复诊病人对于三甲医院来说都是“接一单赔一单”。复诊病人主要是定期开药,现在医院药品“零加成”,倒贴药房成本0差价售药,经济效益远不如检查化验项目多的初诊病人。[全文]
-
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要花6000亿?账不是这么算的
就算每个人注射疫苗要花400多块钱,我们中国人连每个人400多块钱的财富难道还创造不出来?中国2020年的人均GDP接近11000美元了,400块钱也不过相当于全年0.6%——也就是两天的GDP而已。然而,账不是这么算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