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波谈大国反腐:“苏联方案”为何败于“美国方案”
关键字: 高波廉政拐点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勃列日涅夫腐败苏联美国腐败对峙美国腐败现象【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分别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工作报告,报告中的反腐成绩再次引发关注。
多年来,反腐一直是两会的重要看点之一。大国兴衰也与腐败相关,本文作者比较了苏联与美国的腐败与反腐历史,指出“腐败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特殊视窗,检验的是‘国家提案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另一方面,“腐败就是腐败,既不应当在国家崩溃的历史审判席上缺席,也不应该大包大揽为那些国家治理体系的结构性‘硬伤’顶罪”。】
1959 年夏天,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造访莫斯科,主持美国展览会开幕式。在名为“典型美国住宅”的展品前,他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之间爆发了轰动一时的“厨房辩论”。两人在刚刚兴起的电子摄像机的镜头前展开舌战,竭力让对方相信本国制度更加优越、自己的世界观更加正确。
尼克松和赫鲁晓夫“厨房辩论”
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美版厨房、美式用品、美国制造”作为“美国方案”的现实载体,承载了意识形态的斗争色彩,带有挑战苏维埃生活方式及“苏联方案”合法性的浓烈色彩。对此,苏联《真理报》发表了一个颇具现实感的回应:这套售价1.1 万美元的展品过于昂贵,没有一个工人买得起。
然而,近半个世纪后,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畅销书《2000 年大趋势》中的一番话,点透了“厨房辩论”乃至苏美争霸的胜负玄机:“对于一位周薪400 美元,有自己的住房、新汽车、微波炉和录像机,并且在马尔韦利亚附近还有一所小住宅的码头工人,你该说些什么呢?你总不能说,老兄,让我帮助你摆脱这苦难的深渊吧。”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厨房辩论”当事人的尼克松,在有生之年见证了苏联的解体。他在接受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指出:当时我知道赫鲁晓夫肯定是错的,但是其实我不知道我是对的。
是什么压垮了“苏联熊”
美国和苏联,都是前所未有的超级大国,也是冷战时期的世界两极。两强对峙,美国人何以笑到最后,分析林林总总。其中一个较为公认的原因是,苏联人是“自己打败了自己”。特别是苏共党内的特权和腐败等问题,成了压垮“苏联熊”的最后几根稻草之一。
然而,在人类社会进入20 世纪的全球化初潮期,美苏两国都曾是“全球腐败治理公开赛”的领跑者。比如,19 世纪末,在南北战争之后统一起来的美国逐渐开始走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腐败高发期,逐渐与腐败的“老欧洲”拉开了距离。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共和国不但给苏联人民以希望曙光,还曾燃起了广大亚非拉被压迫民族的自强梦想。
事实上,尽管各自建立了一整套关于腐败治理的体系框架,但苏美两国一直受到腐败问题的困扰。比如,作为厨房辩论美方辩手的尼克松,就因水门事件不光彩地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苏联时期的种种腐败丑闻,更是被“段子手”编进广为流传的“政治笑话”。很多研究者指出,苏联政权的崩塌是从信仰的瓦解开始的,其根源是国家治理体系以及信仰体系与本国现实脱节、与人民需求相悖,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政治笑话的“流行性传播”。比如,勃列日涅夫及其“勋章嗜好”一直是“笑点”不断的热门题材:
—有人问:假如鳄鱼吃了勃列日涅夫会有什么结果?答案是:鳄鱼会连着屙一个星期的勋章。
—塔斯社通讯:“……昨天在莫斯科发生了一起针对勃列日涅夫同志的失败暗杀事件。子弹穿透汽车的防弹玻璃,击中勃列日涅夫同志胸前的勋章,随后反弹并打死了司机。”
—甲:“勃列日涅夫又住院了。”乙:“做什么手术?”甲:“扩胸手术。”乙:“为什么?”甲:“勋章没地方挂了。”
勃列日涅夫资料图
事实上,迄今为止没有其他任何一位国家领导人所获勋章数量能与勃列日涅夫比肩。据统计,勃列日涅夫在世时共获得了114 枚勋章。这个不光彩的“世界纪录”不但暴露出他对苏联国家荣誉制度的极大破坏,也是特权裹挟下“苏式腐败”的一个历史存照。
拿破仑曾经豪言:“给我足够的勋章,我可以征服世界。” 一枚小小的勋章,背后是大大的国家荣誉制度和社会评价机制。然而,勃列日涅夫的“滥权授勋”给苏联人民带来的只有愤懑和无奈。如乌兹别克斯坦第一书记拉希多夫长期贪污,苏共中央收到的举报信数以万计。勃列日涅夫不但把这些信件交给拉希多夫,并先后授予拉希多夫12 枚勋章以表彰其工作。另据勃列日涅夫的警卫回忆,由于喜欢看某一电视连续剧,他就给主演吉洪诺夫颁发了勋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主要的生活内容就是在家里看电视和电影,然后把自己青睐的演员招来,颁发各式各样的奖章和勋章。
尽管有的笑话是群众诉求的隐晦表达,有的笑料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战”的工具,不可肆意曲解和放大,但正如康德所说:“在所有引人发笑的事情里,一定有荒诞的东西。”勃列日涅夫执掌苏联长达18 年,但苏联及俄罗斯政界和学术界对这一时期较为一致的评价是“停滞”。正如政论家阿尔巴托夫所指出的:“如果用很高的政治和经济标准来评价,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从赫鲁晓夫下台到勃列日涅夫逝世的整个年代是停滞时期。在这些年内,我国没有出现过沿着使我们的社会得到总的改善的道路前进的任何不可忘却的历史性里程碑。”
- 原标题:大国反腐:“苏联方案”为何败于“美国方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李泠
-
“特朗普意在离间中俄,但相比当年尼克松…” 评论 46美国威胁:敢不签,切断星链 评论 224历史性转向!德国考虑与英法“核共享” 评论 126新版《凡尔赛和约》,真要签? 评论 404“中美同日宣布新突破,高下立判” 评论 213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