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藤大介: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停留在20世纪的国家
关键字: 中国日本移动支付【1972年9月29日中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正常化至今,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特别是钓鱼岛岛之争。近期似乎有了进一步回暖的迹象,王毅表示:安倍首相出席中国驻日使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是个好消息。
中日关系就是这么复杂。那么在日本人笔下,中国人是如何看日本的呢?】
【翻译/观察者网马力】东京六本木(位于东京港区,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就坐落于六本木,该地区还以欧美人集中以及丰富的夜生活而闻名——观察者网注),马路两边榉树郁郁葱葱、树影婆娑,我走进一家法国咖啡馆,见到了来自中国北京的朋友、32岁的A女士,我们已经五年没有见面了。从2009年到2012年期间,我被外派到讲谈社(1909年在东京创立,是日本主要的漫画作品出版社之一,也是日本最大的综合性出版社——观察者网注)北京分公司工作,这位A女士就是那期间我录用的一名中国雇员,当时她刚从东京某名牌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工作表现非常优秀。
日本《现代商业》网站6月13日发表了《周刊现代》特别编辑委员近藤大介的文章:《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停留在20世纪的国家》
2012年,我回到讲谈社东京总部工作。不久之后,A女士也从讲谈社北京分公司辞职,跳槽到北京一家IT企业。虽然她结婚后在北京买了房子,但后来东京一家大型IT公司通过猎头发现了她,以中国业务部负责人后补的职位将其挖了过去。随后,A女士和丈夫一起来到东京工作至今。
北京人眼中的东京印象
这位5年前曾在我手下工作的女士,如今已是身穿高档套装的六本木职场精英了。“你猜我刚来东京的时候买了什么?就是这个”,说着她把一个图案非常可爱的钱包放在了桌子上。
“中国好几年前就开始向无现金社会过渡了。如今,无论在超市、便利店购物,还是打车、下馆子,人们都可以使用手机支付,甚至连街边小贩也接受这种支付方式。不过我还是在包里放了10块人民币(约合160日元),万一手机丢了还可以应急。对我来说,使用现金就好像是上个世纪电影或电视剧里的情节。所以,当我刚从北京搬来东京的时候,感觉上就好像一下子从21世纪回到了20世纪”,A女士说道。
她的话题燃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问她对东京是否还有其他什么印象。
“简单来说,就是感觉什么都便宜。比如说,在东京的商场、超市买东西,或者在餐厅吃饭,这里的物价感觉要比北京便宜20%。另外东京的房租也比北京便宜20%。哦,对了,其实我的收入也下降了两成。这样看来,其实我的生活水平与在北京时相比变化不大”,她继续说道,说到最后她轻松地笑了起来。
“那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来东京工作呢?”我问道。
“因为东京有三样北京没有的东西,那就是安静、干净和安全。所谓‘安静’,不仅是街道的安静,还包括社会的安静。比如说,在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中国,有的公司一年365天都不休息。就我所在的IT行业来说,曾有两个熟人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发生了过劳死。我来日本之后很吃惊,公司竟然没有安排加班!而‘干净’,我指的是空气非常干净,日本的空气无论哪里都非常清新,常年困扰我的咽喉痛,来东京不过一个礼拜就开始逐渐好转了。说到‘安全’,东京与北京不同,不必安检就能乘地铁;吃的东西也是如此,在日本完全不必担心食品安全问题。总的来说,在北京生活非常累。考虑到将来孩子的成长,其实东京更适合生活。”
紧紧抓住过去荣光不放的日本人
我和A女士就这样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聊着天,她的“20世紀和21世紀”之类说法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似乎不久前,在哪里听到过类似的话题。对了,那是3个月前,我在东京青山(位于东京港区,该地区有众多世界知名品牌的时装店,也是高级住宅比较集中的区域——观察者网注)的一家咖啡馆一个人吃午饭时听到的聊天。
我旁边碰巧坐着几个中国年轻人,穿着西装,听起来他们是附近大公司的中国籍雇员。他们用汉语聊着天,可能以为周围都是听不懂汉语的日本人,所以他们聊天时没有太多顾忌。
“都21世纪了,咱们公司的领导还是20世纪的思维方式,真是没法干了。”
“日本给我们ODA(政府开发援助——原注)也是上个世纪的事吧?现在可都已经是鸿海收购夏普的时代了。”
“中国既有资金也有技术,以后日本公司只有被中国公司收购才能有一线生机,可那些日本人还是紧紧抓着过去的荣光不放啊,那都是上个世纪的事了吧”。
几个中国年轻人就这样聊了一个小时,似乎他们对日本领导有颇多不满,不过却有一条主线贯穿谈话的内容——现在是21世纪,已经与20世纪完全不同了。
三次中国人来日浪潮
最近,在日本的中国人数量大幅增加。随之也有越来越多的日本公司开始雇佣中国籍职员。
据日本法务省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在日本常住的中国人数量已达到69万5532人,占全部外国人总数的29%,这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3万人,而排在第二位的韩国人与中国人相比少了10%。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可以说是“第三次中国人来日浪潮”。
从1894年日清战争(日本历史名词,我国称之为“中日甲午战争”——观察者网注)到1911年中国的辛亥革命,很多中国人逃离混乱的祖国,来到日本的横滨、神户和长崎等地谋生。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多中国人来日本留学,他们中一些人学业结束后也留在了日本。二战结束后,中国陷入了内战,这时又有一部分中国人历经艰险来到了日本,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中华街定居下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就住在日本的中国人,通常被称为“老华侨”。老华侨一般以经营中华料理店为生。
与“老华侨”相对,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来日本的都是“新华侨”。新华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饭店做洗碗工的体力劳动者;另一部分是精英,他们大多是中国公派留学生,这个精英群体大多在日本获得了高学历,现在基本都在日本经营自己的公司或者在日本大学里做教授。
“老华侨”和“新华侨”都是20世纪形成的中国人群体,而21世纪来日中国人群体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名称,我称他们为“超华侨”。
“超华侨”眼中的日本
说起“超华侨”群体的特点,首先,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中国1979年开始实施独生子政策,此后出生于1980、1990年代的年轻人在中国被称为“80后”和“90后”,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中国的独生子女受到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共6位亲人抚养,因此又被称为“小皇帝”。这些“小皇帝”大多在溺爱环境中长大,据说他们中患“儿童肥胖症”的不在少数。这样的中国人,来日本是绝不可能做洗碗工的。
“超华侨”群体的第二个特点是,与改革开放之初那批公派来日留学生相比,资质平庸者占大多数。在中国“80后”和“90后”群体里面,一旦决定留学,最优秀的往往会选择美国,稍差一些会去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再差一些的才会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留学。
从2008年开始,我在明治大学每周一次讲授东亚专题课程。我问听课的中国留学生来日本留学的原因,“高考没考好”、“为日后赴美留学做准备”、“父母说让我找地方留个学吧”……如此这般消极的回答很多。我当年读书时,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可以见到很多非常优秀的中国留学生,而现在已经很难再见到那样的中国精英群体出现在日本校园里了。
“超华侨”群体的第三个特点是,哈日一族非常多,他们觉得日本什么都很酷。
“超华侨”都是看着日本漫画或日本动画片长大的,当他们被问到亲日还是反日时,亲日派占压倒性多数。当谈论起日本漫画或动画片时,他们会滔滔不绝几个小时。对于迷恋抗日电视剧的父母一辈,他们觉得简直难以理解。
“超华侨”是在中国飞速发展的时代长大的,他们在中国所享受的生活水平也非常优越。2010年,中国GDP规模超过了日本,而且很快,仅仅几年工夫中国的GDP规模几乎已经达到了日本的3倍。而在这一时期,作为他们留学甚至就职目的地的日本,经济上却经历了“失去的20年”,而日本社会少子化、老龄化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 原标题:近藤大介: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停留在20世纪的国家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马力
-
“这是对西方的警告”,欧洲听到了 评论 29逮不逮捕?美西方“裂”得更严重了 评论 165不藏了?美防长自曝有“仁爱礁特遣队” 评论 243普京回应:是新型中程高超音速导弹 评论 287“中国在量子领域专利数第一,中美未来竞争更激烈” 评论 12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