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和下西洋档案散佚,此锅谁来背?
哪怕在历史爱好者的圈子里,刘大夏的名字也算不上太响亮。能够记住这名字的人,一般都会锁定一个印象:那就是,他烧了郑和千辛万苦带回来的海图,以及其它相关资料。数百年来,刘大夏好像一直顶着这个“毁书焚图”的锅。可这事真是他干的吗? [全文]
-
凯末尔难道不是篡改土耳其史的鼻祖?
今年年初土耳其教育部公布新中小学教材草案引发争议。有评论认为教材内容减少国父凯末尔内容的做法不可取。但“发明历史”、“重塑土耳其”的恰恰就是凯末尔本人。他希望通过重写中亚史、厘清突厥与伊斯兰关系等手段在一战废墟上重建土耳其,后果很有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全文]
-
《大明王朝1566》:高明的剪裁者
《大明王朝1566》重播之后引起了一轮收视热。从历史爱好者的角度看,我用四个字形容:似非而是。细细考证,此剧漏洞等身。但它是一位高明的剪裁者。它摘取最典型的事件和最显著的特征,浓缩到尽可能最短的时光和最窄的空间中,引发出最激烈的冲突和最强大的冲力。[全文]
-
我战战兢兢地爬书,找到了好多蔡老师自自冉冉的前辈
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最近的“战战兢兢”新解和“自自冉冉”创造,已成为文化界的一段“美谈”。古人犯有“失语症”和“呓语症”的也不在少数。更耐人寻味的是背后的纠错机制。慑于某些官员的权势地位,谬言也往往被强行“矫正”。蔡老师,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全文]
-
不断被诠释和发明的历史:从康熙朝的一则“文祸”说起
清朝康熙年间词臣进表,皇帝以“岂弟君子”不得指称臣子为由,险些降罪词臣。考证词源,此四字语出《诗经·小雅》和《诗经·大雅》,原指代天子。耙梳宋明两朝文献,此四字的指代对象却有“降格”:从“天子”降到市县父母官不等,即中国历史上的“尊称降格律”现象。[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