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兵:集体化时期农村卫生科普的符号化实践
关键字: 农村卫生科普年画农村迷信除四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集体化时期,政府极力在农村推广卫生知识与技术,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多种严重疾病影响着农民的健康,推广卫生技术与知识,可增强人们的体质,消除疾病;另一方面,这也是改造人们的知识,改造人们的精神,建立社会新秩序之需要,是国家权力深入民间的需要。
知识的改造是国家权力深入民间的重要策略,知识的改造与国家权力的深入相伴而行,改造农村的传统知识,破除迷信,改造不卫生的生活方式,结束这种知识的“混乱”与“落后”状态,代之以“科学”的知识,“有序”的知识,重建农村知识新秩序。
在这一社会情境中的农村卫生科普实践中,卫生已超出其消除疾病、增强体质的实用功能,被赋予了众多含义,使卫生成为一种含义丰富的符号,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卫生符号含义之转化,这是集体化时期农村卫生科普的核心策略。
卫生成为一种政治性符号
集体化时期农村卫生的推广与普及,是与农村改造联系在一起的,其目的是既要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又要对农村文化进行改造,即通过卫生的普及与运用,来改造农村的旧文化,建立农村新气象、农村新文化。卫生普及的这种使命来自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广大地区的卫生状况,也来自当时农村改造、国家重塑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染性疾病以及一些地方性疾病广泛流行,人们的生命健康受到很大威胁。开展群众卫生运动,提高农村卫生水平,这是当时农村卫生工作的一个必然选择。
1952 年开始的爱国卫生运动则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卫生推广的深入开展。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不卫生的生活习惯与迷信流行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农村卫生不仅仅是为了消除疾病,还增加了一个新的任务:消除迷信、改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参与构建农村生活新秩序。《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指出:“积极开展群众的经常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养成人人讲卫生、家家爱清洁的良好习惯。讲求清洁卫生的根本精神,是为了消灭疾病,人人振奋,移风易俗,改造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1981)
毛泽东也指出:“纲要里头有一个除四害,就是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除四害是一个大的清洁卫生运动,是一个破除迷信的运动。把这几样东西搞掉也是不容易的。除四害也是搞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如果动员全体人民来搞,搞出一点成绩来,我看人们的心理状态是会变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就会为之一振。我们要使这个民族振作起来。”(毛泽东,1957)
农村卫生推广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卫生运动,也是一场民族精神振兴运动,一场国家建设运动。通过农村卫生运动,培养身体健康、生活方式合理、精神振作向上的新农民,以达到官方话语在农村的实现,构建农村新的知识秩序,达到消除旧社会之影响,形成新社会之气象,从而实现国家权力对农村的社会控制。
当时的卫生推广,是一种社会改造运动,其主要手段是群众运动。通过声势浩大的全民性的群众运动,制造一种卫生普及的强大阵势。“要发动群众,配合生产运动,大搞卫生工作,无论老人,小孩,青年,壮年,教员,学生,男子,女子,都要尽可能地手执蝇拍及其他工具,大张旗鼓,大造声势,大除四害……”(毛泽东,1960)群众运动,能够充分利用政治手段,将卫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深入影响到每个社会成员,极大地强化一种生存境域。
农村卫生推广与普及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农民身体健康与生活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精神重塑运动,并以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开展农村卫生推广与普及,所有这一切,都使卫生突破了它的实用功能,赋予了卫生强大的象征作用,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使卫生实现了符号化的转变。在农村卫生科普的实践中,卫生符号的所指呈现多元化,根据社会情境及政府的执政需求,赋予卫生诸多其他功能,展开了多元叙事。卫生符号的含义转换与多元叙事,是当时卫生科普的一个关键策略。
卫生符号化的途径
集体化时期,我国在传染病以及地方性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些重大传染病和地方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消灭,如,天花、鼠疫、霍乱等已消灭或基本消灭。在卫生实践中,卫生的功能性已得到充分显现,这是当时卫生符号或卫生神话得以塑造的基础。
卫生,从仅具有实用功能的一门技术,到富有丰富含义的符号,这一转变,主要是在特定社会情境中,通过语言的叙事策略,使卫生与某特定元素相联系或相区分,从而使卫生处于特定的语言体系中,使卫生与特定元素联结为一体,从而为卫生赋予其实用功能之外的其他含义,并通过特定语言的使用使卫生的符号含义得到不断强化。在此,主要通过来自文本和宣传性年画的案例分析,讨论卫生符号化的两种机制,即区分、对比与联结、嫁接。
通过区分与对比,使卫生符号化
卫生符号的塑造途径之一,是新与旧情形的区分与对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常通过新旧情形的对比来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诉苦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这在当时的卫生科普实践中也得到了运用。“进行卫生宣传时,举出真人真事,不说空话,或者开诉苦会,诉说在旧社会无法讲卫生的痛苦,算细账讲明卫生有利,也是好办法。”(贺诚,2006,p.353)
在农村卫生推广的实践中,各地普遍组织了回忆诉苦、算账对比、真人真事的现身说法等群众性自我教育。广大群众在旧社会无钱治病,生下孩子也养不活;到了新社会不但治好了病,孩子也能健康成长。这种新旧对比的事例俯拾即是。(黄树则、林士笑,1986, p.439)通过唤醒群众对旧社会中无医无药悲惨处境的记忆,并与新社会中有政府保障、有卫生技术保障的现状进行对比,使群众体会到卫生技术的在场。在这一过程中,缺乏卫生的时期对应的是悲惨的旧时代,而卫生则对应的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新时代。
这里,旧时代与新时代都是政治性概念,是以新中国的建立为分界点。旧时代与新时代之对比,往往是宣传新中国之优越性的重要手段,而在当时的农村卫生科普中,卫生也被纳入这一新与旧的对比之中,使得卫生成为了一个新与旧时代对比的重要范畴之一,使得卫生与缺乏卫生之间的对比演变成为一种政治性的一种对比。
塑造卫生的符号特性的另一种区分与对比是价值判断的区分与对比。在爱国卫生运动中,政府发出号召:“环境卫生,极为重要,一定要使居民养成卫生习惯,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现在,还有很多人不懂这个移风易俗、改造世界的意义。因此,必须大张旗鼓,大做宣传,使得家喻户晓,人人动作起来。”(毛泽东,1960)在这里,我们甚至已经看到了多年后“八荣八耻”的典型句式,这也正印证了卫生问题的意识形态化。要做到人人动作起来,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这使得卫生与不卫生并不仅仅是个习惯的问题了,而成为了一种尖锐的价值判断之间的对立,卫生与价值观融为了一体。
通过区分与对比,使卫生在农民生存境遇中得以突出,并且,得以凸显的卫生,是被众多元素包裹的卫生,而这众多元素包裹卫生的过程,也就是卫生之符号化得以成立的过程,通过卫生的符号化,人们被“抛入”一种新的生存境遇中。
通过联结与嫁接,使卫生符号化
通过特定语言的使用,使卫生与特定对象融为一体并实现语义的嫁接,使卫生成为特定对象的表征。在此,以当时比较重要的一种卫生叙事方式——卫生主题的年画为例,探讨联结与嫁接如何赋予卫生新的含义,从而使卫生成为一种符号。
由于年画是农民过年时必不可少的文化消费品,年画承载着农民价值观等丰富的生存实践信息,年画一直以来就是农民表达与感悟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介,广为百姓所喜爱。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有意识地利用年画进行政治宣传。1949 年11 月26 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下达了《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该文件认为年画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工具,并确立了当年年画的宣传重点。(王树村,2002, p.287)此时的年画是政治宣传的一个重要渠道,这些年画对于全国,尤其是在信息来源较少的农村地区塑造一种特定的政治氛围,传输政府的理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年画宣传卫生,是这一时期年画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其中的卫生意象,带有丰富的象征性,使卫生符号进一步丰满。如山东潍坊年画“除四害,新五子登科”,以“五子登科”的年画典故,赋予新的内容,宣传“人人除四害,家家讲卫生,儿孙个个胖,黍谷年年丰”之理念。(曹淑勤,2008,p.354)这幅画的意蕴非常明白,除四害,讲卫生,能带来健康,带来丰收。同时,五位胖娃娃健康可爱的形象,也表示一种积极向上、欣欣向荣之气象,显示了除四害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振奋之情形。
图中所描绘的胖娃娃形象以及其场景,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或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景象,这种形象及场景的熟悉度及其日常性,使得老百姓对于这幅年画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理解其所描绘、传输的理念。同时,这幅年画价格也很便宜,非常易于在农村流传。
年画“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陆克勤,2008, p.225)描绘的是一位年轻女医生在给一位母亲怀中的儿童问诊的情形。医药箱和听诊器表征着这位医生的身份,也表征着卫生技术,而医生面前的母亲和儿童对这位医生的信赖与依靠,同时也是对卫生技术的信赖与依靠。整幅画以黄、红色作为基调,从色彩到人物形象,都透出温暖的感觉,而这种温暖感觉的核心来源就是这医药箱与听诊器,是现代化的卫生技术的象征。医药箱与听诊器虽然在这幅年画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全图的灵魂,是全图精神的来源,是全图的核心。
图中描绘的是健康的年轻女医生的形象,意在利用年轻女性的形象,表征卫生技术的温暖与亲切,塑造一种卫生技术的亲和力。而这幅年画的名字“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同样具有强大的隐喻力量,表征着卫生技术和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全图的场景具有细腻的生活气息,朴素、写实,而运用母亲与孩子、百姓与医生(医生代表着卫生技术)之两层关系的叠加,使得卫生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与自然。
该年画描绘出了卫生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在场,且凸显了卫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即生活中的卫生,生活实践中实用中的卫生,而不是与农民生活距离遥远、高高在上的卫生,赋予了卫生浓厚的生活性,凸显了卫生作为农民生活实践的一部分。
年画“人人讲卫生,家家爱清洁”(陆克勤,2008, p.114)由魏瀛洲创作于1956 年。该年画由数幅画组成,左边与右边分别有三幅小画,分别描绘不同场所中的生产与生活中的卫生行为。中间一幅大图,描绘的农家庭院中打扫卫生、张贴对联的情形,画中人物欢乐详和,对联上写着“身体健康”,院中有两堆高高的谷仓,这象征着讲卫生会使大家身体健康,粮食丰收,人人心情快乐,精神振作。在中间这幅图的左上方,显露出一个高压电架的一角,表征着科学技术在改善着农民的生活。而整幅年画则表征着利用科学技术、讲卫生爱清洁的生活方式使得农民生活蒸蒸日上,精神面貌欣欣向荣。
该年画中有几个重要元素:卫生技术及其应用,戴红领巾的小朋友以及健康、向上的百姓,高高的谷仓、清洁的农家院落、丰收的田野等,这都是表达卫生意象相关内容的重要元素,表征着卫生的多重功用及其政治蕴含。同时,高压电线(架)作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技术元素,表征着“人人讲卫生、家家爱清洁”情境中的农村在向着现代化快速发展。
年画“人人讲卫生,家家爱清洁”既描述了卫生带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卫生的生活方式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更进一步来说,该年画表现了政治改造后的新农村,表征着新的社会制度下的一种新的生活实践,同时,也展现着一种新的政治空间,卫生符号成为刻画这种政治空间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在参与这种政治空间的塑造过程中,卫生的符号化得以实现。
卫生符号的特点与作用
集体化时期,新中国刚刚建立,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国家正处在新中国的塑造与新公民的塑造之中。与此相对应,农村卫生科普工作在两个层面上参与着国家重建。一是物质层面,在农村推广卫生技术,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另一层面,是精神层面,通过发展卫生科普事业,宣传现代卫生理念与知识,改造农村人民群众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理念,破除迷信,振作精神,以达到新公民之塑造,卫生推广成为塑造新公民与新社会的工具。
卫生的这两重用途,特别是在后一层面,实际上是超出了卫生之实用功能,而卫生之新功能的实现,借助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卫生的符号化转变。卫生符号化的实现,得益于特定语言(包括文本与图形)的运用,这种语言主要来自政府的宣传与塑造,卫生符号的核心属性是政治性。卫生科普关注身体的健康与思想的改造,但在其背后更为基础或核心的目标,则是实现身体的政治化改造,身体的卫生化是实现身体政治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卫生之符号化,反映了特定社会情境中关于卫生的叙事。卫生的符号化具有强烈的价值判断,它有助于卫生的神话得以成功塑造。卫生的符号化为卫生科普提供了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农村卫生科普的深入发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卫生符号化之后,人们所体验所感知的实际上是政治性所主导的卫生符号,在这种政治性卫生符号的引导下,人们对卫生持有积极的态度,但是,对于卫生之方法以及卫生所蕴含之思想、精神并不了解,这就容易导致一种对于卫生片面的认识。卫生的符号化反映了卫生的社会性存在,随着社会环境的不同,卫生之符号化会具有不同的特性,而在集体化时期,卫生符号的政治性使卫生以及卫生科普具有了强大的政治属性。
当然,这又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特色。在最宽泛的意义,像卫生等与“科学”相关的传播普及,总是不可避免地与某种意识形态相联系,只不过不同时期其联系的内容有所不同而已。但从本文所分析的集体化时期的这种与卫生科普相关的政治属性,对于我们今天反思科普问题,更全面地理解科普的本性,仍然是有借鉴意义的。
【本文选自《多视角下的科学传播研究》第二章科学传播与视觉文化,第六节】
- 原标题:集体化时期农村卫生科普的符号化实践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马密坤
-
他还在“操心”:新政府听我句劝 评论 49“相比中国,美国已经太晚了” 评论 1449比0,美国最高法院裁定维持TikTok禁令 评论 390“中美网民联手,完成了对美政府的欢乐嘲弄” 评论 268习近平同特朗普通电话:对抗冲突不应是我们的选择 评论 239最新闻 Hot
-
9比0,美国最高法院裁定维持TikTok禁令
-
“TikTok让台湾年轻人快放弃对抗大陆了”
-
“相比中国,美国已经太晚了”
-
特朗普:外面太冷,就职典礼将在室内举行
-
铜仁五任政府主官被查,皮贵怀现身说法“至少送十万才能获提拔”
-
“中美网民联手,完成了对美政府的欢乐嘲弄”
-
美媒警觉:中国此举越来越像美国了,不能坐视不管
-
“这个国务卿当不久”
-
460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以安全内阁终于通过
-
日本压上国运的氢能源,出路只能在中国?
-
拜登骄傲宣布:大赦2500名毒贩
-
“他将与马斯克等坐在重要嘉宾区”
-
涉及中国,“拜登帮了特朗普”
-
“今年中国买家动作更快,100%转向巴西”
-
菲律宾求助美国公司:都怨中国…
-
特朗普请了中方没请他,“谁还会在南海站马科斯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