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武装叛乱“纪念日” 尼泊尔抓捕9名“藏独”反华闹事者
关键字: 藏独尼泊尔流亡藏人尼泊尔西藏人尼泊尔抓捕藏独西藏武装叛乱藏独分子反华活动边疆战略9名非法入境的藏人昨天(10日)在尼泊尔加德满都中国大使馆外从事“反华行为”,被尼警方逮捕。由于昨天是西藏武装叛乱的“纪念日”,尼泊尔警方加强了相关安保。尼泊尔是西藏分离主义者和流亡藏人的重要出境中转站和聚居地,据去年报道,尼泊尔大约居住着7万名藏人,西方NGO在其中发挥着微妙的作用。
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资料图)
尼泊尔抓捕闹事藏人
据法新社10日报道,当天一些非法入境藏人出现在中国驻尼泊尔使馆附近,手中挥舞着“藏独”旗帜,并高呼口号。大约30名尼泊尔警察对他们实施了抓捕。
由于3月10日是西藏武装叛乱的“纪念日”,尼泊尔警方及安全机构派出1000人,加强了在加德满都的安全措施。
尼泊尔警方发言人表示,这9人中,4人被怀疑从事反华行为,另外5人则参与了反华游行。
位于中国西藏和印度之间的尼泊尔一向是西藏分离主义者和流亡藏人的重要出境中转站和聚居地,他们带来的治安问题一直困扰着尼泊尔政府。去年3月10日,尼泊尔警方也逮捕了至少18名“闹事”的流亡藏人。
据介绍,每年3月10日、14日和其他敏感的时间,尼泊尔警察往往需要背着一个硕大的背包上街巡逻,“里头装着打湿的毛毯,以备发生自焚时立即将火扑灭”。
近年藏人外逃明显减少
尼泊尔少数民族基金会秘书长塔姆拉-乌克亚卜去年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尼泊尔官方对外宣称,在该国境内的西藏人有约2万,包括“新来者”、老一代和在当地出生的。而塔姆拉向记者透露的内部统计数字却显示,在尼泊尔的西藏人“不少于7万人”。
不过,近年来,非法前往尼泊尔的西藏人从每年2000人锐减到800人左右。这一方面是因为尼泊尔政府不再承认“藏人难民”,并于1998年起不再向任何藏人发“难民证”,中国与尼泊尔也都加强了边境防控。
一位尼泊尔藏人还介绍说,“多数藏人偷渡至尼泊尔主要并非政治原因,只是想寻找更好的生活。原来我们认为这里好赚钱,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所以现在人们知道西藏的生活水平要高于尼泊尔和印度,也就不会轻易非法外逃了。”
西方势力幕后支持
对于尼泊尔加强对流亡藏人的管控,西方国家曾对尼施加压力。远在美国的“西藏国际运动”组织发言人凯特·桑德斯曾呼应说:“尼泊尔的藏人需要和平表达愤怒与团结的空间,否则的话只会让局势更紧张!”以反华知名的美国众议员弗兰克·沃尔夫曾称,要是尼泊尔政府坚持不给流亡藏人发签证以及对待流亡藏人的记录没有好转,将掐断美方对尼泊尔的援助。
除了政客施压外,在尼泊尔流亡藏人问题上,许多来自美欧国家的非政府组织(NGO)也在扮演微妙角色。
在尼泊尔分布着多处流亡藏人聚居的“西藏村”,这些“西藏村”都获得西方NGO的资助。“来自美欧的NGO人员以‘一对一’的形式进驻‘西藏村’。他们在藏人家中一住就是几个月或一年。”
《环球时报》记者在“西藏村”幼儿园看到,来自美国的摄影师彼得·萨利斯正给几个藏族小学生进行摆拍,两个女教师在教孩子怎么做。萨利斯坦率地告诉记者:“拿这些孩子们的照片去国内筹集资金。”
尼泊尔中国研究中心主席拉米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因为尼泊尔政府没有能力对不同群体进行管理,所以在尼境内有1万多个NGO在活动:“很值得警惕的是,美国与欧洲的NGO和政府组织正在积极支持‘按族群重划尼泊尔行政区域’的计划,一旦这种计划形成,就会造成尼泊尔南部完全受印度控制,而北部会成为美国与欧洲人的天下,特别是靠近中国西藏的尼泊尔地区有可能沦为美欧的‘半殖民地’。”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张广凯
-
特朗普:“很可能”将TikTok的禁令推迟90天 评论 70“最后一刻,拜登对中国电商下手” 评论 183他还在“操心”:新政府听我句劝 评论 103“相比中国,美国已经太晚了” 评论 1679比0,美国最高法院裁定维持TikTok禁令 评论 420最新闻 Hot
-
“最后一刻,拜登对中国电商下手”
-
“在新兴市场,没有一款美国制造的电车能与中国车抗衡”
-
“通话过后,中美之间这两件大事将被尽快推动”
-
“怒目而视”,特朗普团队回应了
-
美媒炒作:面对现实吧,美国已把军事供应链外包给了中国
-
伊朗最高法院发生枪击:2名法官死亡,枪手自杀
-
“特朗普政治手腕让人惊叹,当时要禁TikTok的就是他”
-
9比0,美国最高法院裁定维持TikTok禁令
-
“TikTok让台湾年轻人快放弃对抗大陆了”
-
“相比中国,美国已经太晚了”
-
特朗普:外面太冷,就职典礼将在室内举行
-
铜仁五任政府主官被查,皮贵怀现身说法“至少送十万才能获提拔”
-
“中美网民联手,完成了对美政府的欢乐嘲弄”
-
美媒警觉:中国此举越来越像美国了,不能坐视不管
-
“这个国务卿当不久”
-
460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以安全内阁终于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