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漏洞的贝尔实验首次实现 宣告爱因斯坦隐变量理论出局
关键字: 爱因斯坦贝尔不等式贝尔实验隐变量理论量子力学观察者网按: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里最古怪的东西,它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当你对其中一个粒子测量时,也会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无论两者相隔多远。它能产生“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刘慈欣《三体》的科学幻想中,外星人干扰粒子对撞机、锁死地球科技的“智子”就是利用量子纠缠来控制的。
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主持的量子隐形传态研究项目组2013年测出,量子纠缠的传输速度至少比光速高4个数量级。科学家一直希望能够建造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纠缠进行超高速计算。
居然有比光快那么多的东西,爱因斯坦表示无法接受。其实不用比光速快很多,只要有超光速的东西出现,他就会不接受。他一直无法相信量子纠缠会如此运作,他坚信,一对纠缠态的粒子更像是一双手套。把一双手套分开放置于两只箱子中,然后一只箱子交给你保管,另一只箱子随便放置在哪里。你打开箱子,看到左手手套,那么肯定就知道另外一只箱子里装的是右手的手套。这一点也不神秘,你打开箱子,显然不会影响到另一只箱子里的手套。
对量子力学贡献巨大的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还不够完备,背后应该隐藏了一个尚未发现的理论。作为爱因斯坦思想的继承人,玻姆于1952年在标准量子理论中加入了定域(任何物理效应都不可能以大于光速的速度传递)的“隐变量”。英国物理学家约翰·贝尔后来找到一个实验可以验证的判据,来判定定域的隐变量理论与正统量子理论到底哪个正确。
最近,物理学家实现了第一例可以同时解决探测漏洞和通信漏洞的贝尔实验。最新实验宣告爱因斯坦隐变量理论彻底出局了吗?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赛先生)
8月24日,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的物理学家罗纳德·汉森(Ronald Hanson)领导的团队在论文预印本网站arXiv上传了他们最新的论文,报道他们实现了第一例可以同时解决探测漏洞和通信漏洞的贝尔实验。该研究组使用了一种巧妙的技术,称为“纠缠交换”(entanglement swapping),可以将光子与物质粒子的好处结合在一起。最终测量结果表明两个电子之间的相干性超过了贝尔极限,再一次支持了标准量子力学的观点,否定了爱因斯坦的隐变量理论。不仅如此,由于电子很容易检测,探测漏洞就不是问题了,而两个电子之间的距离又足够远,也填补了通信漏洞。
量子信息领域学者认为,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实验,学界等待一个无漏洞的贝尔不等式验证实验太久了,它标志着贝尔不等式可以被称为贝尔定律了。这个实验也宣告了局域隐变量理论的死刑:量子非局域性是真实的。
标准量子力学VS隐变量理论
如果问一位物理学家,史上最成功的物理理论是什么?十有八九,他会回答量子理论。从1900年普朗克发明量子论开始,到1927年海森堡和薛定谔确立了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短短几十年量子理论就占据物理学中的统治地位。人们用它来解释基本粒子的性质、原子发光光谱、原子组成材料的特性,甚至是宇宙的诞生与演化。这一百多年中,量子理论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对它的根基是否完备,人们一直有争议。
根据量子理论,测量会导致系统波函数的塌缩,被测的物理量才被确定。这非常奇怪,难道说在测量之前物理量就没有意义吗?进而言之,没有观察者,现实世界就不存在吗?从1920到1930年代,爱因斯坦和波尔就量子力学是否完备,量子力学的本质是什么进行了多次论战。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斯基和罗森(EPR)三人提出了一个佯谬,指出要么量子理论是不完备的,要么量子力学会导致超光速的作用,与局域性相违背[1]。
根据量子理论,微观粒子可以处于量子叠加态。比如说电子的自旋有向上和向下两种状态,这两种自旋态可以处于任意的叠加态。如果有两个电子,它们的自旋态有四种可能:上上,下下,上下和下上。把它们制备到相互纠缠的状态:自旋同时向上和同时向下的叠加态。当我们测量出一个电子的自旋是向上(向下)的,那么另外一个电子的自旋态就塌缩到向上(向下)的状态,不论电子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这个塌缩是瞬时的,传递速度超越了光速。最新的实验表明,这个超距相互作用传递速度至少是光速的一万倍[2]。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合影(物理界最豪华聚会)
而在爱因斯坦看来,这种超距相互作用是不可思议的,违背了狭义相对论。他认为电子的状态在测量之前就确定好了,自旋状态与测量无关。他呼吁建立一个更一般的局域实在论理论来弥补量子理论的不足,消除超距作用。作为爱因斯坦思想的继承人,玻姆于1952年在标准量子理论中加入了局域的“隐变量”[3],把它变为了一个完全决定性的理论,从而把局域性保存了下来。需要指出的是,后来的研究表明,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无法实现信息的超光速传递,相对论并没有被破坏。
贝尔不等式:实验可证伪
英国物理学家约翰·贝尔1928年出生,那时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已经确立了。等他上大学时,波尔学派对量子理论的解释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贝尔对此一直有疑惑。当他读到爱因斯坦与波尔的论战文章后,站在了爱因斯坦一方,因为他觉得爱因斯坦远比波尔聪明。因此,当玻姆隐变量理论出现后,贝尔就成为了隐变量的支持者。大学毕业后,贝尔成为了粒子加速器理论的专家,对量子理论的基础的思考,只是业余爱好。思考了这个问题十几年,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实验可以验证的判据,来判定隐变量理论与量子理论到底哪个正确。
1963年,贝尔获得了到美国加州斯坦福直线加速器实验室工作一年的机会,从而有时间专门研究隐变量理论。1964年,他定义了一个可观测量,并基于隐变量理论预言的测量值都不大于2[4]。而用量子理论,可以得出其最大值可以到。一旦实验测量的结果大于2,就意味着局域隐变量理论是错误的。贝尔不等式的诞生,宣告了量子理论的局域性争议,从带哲学色彩纯粹思辨变为实验可证伪的科学理论。
约翰·贝尔(John Bell)
虽然贝尔研究隐变量理论的初衷是要证明量子理论非局域性有误,可后来所有的实验都表明局域隐变量理论预言有误,而量子理论的预言与实验一致。1972年,第一个验证量子力学非局域性的实验出现了[5]。1982年,贝尔不等式得到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等人验证,量子理论胜出[6]。但这些实验中存在漏洞。首先是局域性漏洞:两个纠缠的光子距离太近,对贝尔不等式的违背,有可能是靠某个不大于光速的通讯通道来实现的,而非源自量子理论非局域性;其次是测量漏洞:这些实验是用光子做的,光子探测器效率不够高(阈值是82.8%),不能排除测量漏洞。
- 责任编辑:孙武
-
“特朗普又给了欧洲一巴掌” 评论 31沙特:已通话,计划“撒币”6000亿美元 评论 154荷兰首相:特朗普会要求对华更狠,我们得有骨气 评论 178罕见!马斯克给特朗普“泼冷水” 评论 175“他想快意恩仇,实现帝国梦?返祖罢了” 评论 130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