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国航天发射完美收官 我国首颗“嗅碳”卫星成功发射
关键字: 航天发射嗅碳卫星【观察者网综合】2016年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TANSAT,简称“碳卫星”或“嗅碳卫星”)发射升空。该卫星的成功研制和后续在轨稳定运行,将使我国初步形成针对全球、中国及其他重点地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1颗高分微纳卫星和2颗光谱微纳卫星。
至此,我国2016年的航天发射任务全部完成,发射次数超过20次,数量直追美俄。
搭载着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静待发射
此次发射的碳卫星,是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专门用于“看”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卫星。该卫星的成功研制和后续在轨稳定运行,将使我国初步形成针对全球、中国及其他重点地区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填补了我国在温室气体检测方面的技术空白,其成果对我国掌握全球变暖的变化规律和全球碳排放分布、提高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火箭发射升空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及其下属多个测控站接续开展精准控制。在火箭飞行约13分钟后,火箭搭载的多颗卫星依次进行星箭分离,相继进入预定轨道。随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发送指令,控制卫星展开太阳能帆板,建立正常工作状态。后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还将承担卫星在轨运行长期管理等工作。
碳卫星是科技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升我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能力部署的一项重大任务。
2009年,国家遥感中心组织专家组开始中国碳卫星的前期战略研究工作;2011年在863计划的支持下“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中国碳卫星)正式由科技部立项,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工程总体,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负责卫星系统,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制有效载荷,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负责地面数据接收处理与二氧化碳反演验证系统的研制、建设和运行。
项目目标研制并发射一颗“以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为主要载荷的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建立高光谱卫星地面数据处理与验证系统,形成对全球、中国及其他重点地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监测精度达到1-4ppm(百万分比浓度),即是说,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超过百万分之四时,“千里眼”就必须发现。
搭载着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一飞冲天
用于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43次飞行。
太空中怎么能“看”到二氧化碳?“看”到了二氧化碳又有什么用?这颗卫星还带了哪些“高精尖”科技?记者采访相关专家,揭开碳卫星的神秘面纱。
“千里眼”看颜色识气体
从厚厚包裹着地球的大气层中,识别出哪些气体是二氧化碳,还要画出一张张“动态图”——碳卫星需要安上特制的“千里眼”。
早在1992年世界各国即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旨在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上以防止人类活动严重干扰气候系统。之后,数次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大会,都显示出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认同,气候变化问题已超越地缘政治成为关系人类命运的重要议题。
美国OCO-2卫星
中国本次发射的碳卫星,搭载了一台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这台探测仪的工作原理,是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谱段,利用分子吸收谱线探测二氧化碳浓度。
碳卫星实现大气温室气体探测是基于大气吸收池原理,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通过看“颜色”来识别二氧化碳气体。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玉权解释,太阳光经过空气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子对许多精细的颜色有了不同程度吸收。通过光学仪器对这些色彩进行非常精准的测量,可以反向推算出二氧化碳分子数量,从而得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碳卫星的工作原理
通过对全球柱浓度的序列分析,并借助数据同化系统的一系列模型,可推演出全球二氧化碳的通量变化(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总量),这正是碳循环研究的核心数据基础。
长春光机所助理研究员蔺超说,长春光机所为此制造了大面积衍射光栅,相当于在头发丝的宽度上划出200余条形状和直线度要求很高的刻线,“这样的精密元件,如同细密梳子,才能过滤出更为精细的色彩”。
地面观测点也能搜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数据,为什么还要发射卫星?碳卫星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杨忠东说,全球二氧化碳地面观测站点总共仅有数百个,难以满足监测需求,只有用卫星俯瞰,才能绘制二氧化碳分布的全景图。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梁福龙
-
“轻视中国,短视且不明智” 评论 0欧盟向中国靠拢?“没那么简单” 评论 76为劝阻特朗普再下黑手,美媒急得搬出钱学森 评论 330墨西哥总统称要替换中国制造,但... 评论 218“没有中国技术设备参与,我们已无法实现盈利” 评论 66最新闻 Hot
-
欧盟向中国靠拢?“没那么简单”
-
欧尔班、菲佐……下一个欧盟“刺头”会是他?
-
网易云怒怼QQ音乐:满屏写着“抄袭”
-
“我当时一无所有,不该报名的…”
-
“特朗普的关税或加速中企全球化进程”
-
为劝阻特朗普再下黑手,美媒急得搬出钱学森
-
普京签了:禁止变性合法国家的公民收养俄儿童
-
“那太难了!还得是中国制造啊”
-
“让一万名士兵手持武器在纽约行进,太可怕,我反对”
-
墨西哥总统称要替换中国制造,但...
-
“马斯克,将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
他张口就来:俄罗斯若给中国潜艇技术,美国主导地位就没了
-
外商疯狂囤货,“今年中国出口或创新高”
-
“美国留下的真空,中国试图填补”
-
“没有中国技术设备参与,我们已无法实现盈利”
-
3000亿美元方案通过了,发展中国家怒斥:屈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