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豪:印度登月的“小目标”
最后更新: 2019-09-09 09:53:16【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石豪】
北京时间9月7日凌晨4:45,备受关注的印度“月船2号”探月迎来大结局,着陆器在距离月面仅2.1千米时与地面失去联络,印度的首次月球软着陆任务以失败告终。
不再发射的信号
这次探月的“月船2号”探测器,是今年7月22日由印度自己的GSLV Mk3火箭发射升空的,通过多次变轨,于8月20日进入月球轨道。
“月船2号”轨道示意图(图/ISRO)
“月船2号”探测器由轨道器和“Vikram”号着陆器组成,总重3850千克,其中Vikram着陆器只有不到1500千克,地球变轨和进入月球轨道所需的大量燃料由轨道器提供。
“月船2号”组合体(图/ISRO)
在与轨道器分离后,Vikram着陆器利用自带燃料完成落月,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还会在软着陆后释放出名为“Pragyan”的小型月球车。
Vikram着陆器(左)与Pragyan月球车(右)(图/ISRO)
从发射到落月,一切进行的都很顺利,看起来印度即将成为第四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但偏偏在最后时刻出了岔子。
早期版本的Vikram着陆器着陆过程(图/ISRO)
根据后期版本的设计,着陆器将从30千米高度开始“急刹车”,到7.4千米高度转为精细制动,在2千米高度调正姿态、选取着陆点,在100米高度悬停、避障、最后降落。
在精细制动过程中,着陆器的姿态应该是与竖直方向成50°夹角的,但是遥测信号显示,着陆器在距离地面不到3千米时是“拿大顶”的。
着陆器“拿大顶”(图/ISRO直播信号)
从空间轨迹上看,探测器从3千米高度开始,表示实际位置的绿线就和表示设计值的红线有明显分离,最终探测器在高度还没到0的时候就失联了。
着陆器下降轨迹(图/ISRO直播信号)
在最关键的时刻姿态失控,着陆器根本来不及修正,来不及补救。因此可以判定,Vikram着陆器坠毁在月球表面,没有完成软着陆。
不断变动的方案
“月船2号”的研制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早在2007年,“月船1号”月球探测器尚未发射之时,印度就与俄罗斯方面签署了协议,共同开发“月船2号”,印度提供轨道器和月球车,俄罗斯负责着陆器。
好景不长,尽管两国科学家完成了方案设计,但由于俄罗斯方面的原因,着陆器迟迟无法交付,印度因此决定独立研制着陆器,“月船2号”进度也一拖再拖。
不过很显然,在独立自主这件事上,只有雄心壮志是不够的。
月球着陆器的一大核心硬件就是“变推力发动机”,因为在减速下降的过程中,推进剂大量消耗,着陆器的质量时刻处在变化中,如果发动机推力恒定的话,着陆器在最后时刻非但不能悬停着陆,反而会因为推力大于重力而升高。
因此着陆器的主发动机一定要能够“节流”,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调整推力。美国、苏联和中国在登月过程中都研发了具有节流能力的变推力发动机,其中以阿波罗计划的登月舱下降级发动机(LMDE)最为典型。几十年后,这种节流技术被SpaceX继承,用于火箭回收。
阿波罗登月舱的下降级(图/NASA)
但印度实在是没有这项技术,因此只能另辟蹊径。
一方面,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将手中用于地球卫星的440N远地点发动机升级到800N推力,另一方面也为这种新发动机赋予了一定变推力能力。
不过显然,800N发动机的变推力能力是有限的,远不能支持总重超过1000千克的Vikram着陆器。
因此印度科学家只好给着陆器安装了4台800N发动机,在初步减速时全开,悬停避障时只开两台。
悬停避障阶段的着陆器(图/ISRO)
这个方案听起来挺巧妙,但到了2018年6月,科学家们决定改动Vikram着陆器的着陆程序,从与轨道器分离后直接降落改为先环绕月球几圈。这样必须增加第五台800N发动机,在距离月球10米左右单独点火,才能保证安全。
早期的着陆器底部设计,可见只有四台800N发动机(图/ISRO)
等等……之前研究了几年的的方案是分离以后一头扎下去吗?
是的,所以在发射前一年大家觉得这样不好,得改。
反正改的又不止发动机一个。
加了第五台发动机,原来的燃料不够了怎么办?改——多加两个燃料箱。
之前的着陆器支撑腿感觉有点窄,着陆时万一降到斜坡上翻了怎么办?改——从3.6米直径改成4.34米直径。
着陆器变重了,轨道器变轨能力跟不上了怎么办?改——给轨道器也多带燃料。
轨道器重了,着陆器也重了,原定的GSLV Mk2火箭本来就弱,现在更不行了怎么办?改——直接上新研制的GSLV Mk3。
以至于2018年1月,ISRO在美国会议上发布的方案,半年过后就面目全非。
“月船2号”新旧任务设计对比
“月船2号”探测器总体方案对比
不算太大的目标
印度在航天领域的雄心壮志,相信各位读者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
尽管嘴上不说,但印度的月球探测计划确实是把中国的嫦娥工程作为“假想敌”和追赶对象的。
嫦娥一号于2007年成功发射,对月球进行环绕探测;一年之后,印度的“月船1号”探测器就发射入轨。
说起来,“月船一号”还在轨释放了一个贴有印度国旗的月球撞击器,随着撞击器的成功撞月,印度也成为了世界第四个在月球上留下痕迹的国家,前三个分别是苏联、美国和日本。
“月船1号”搭载的月球撞击器(图/ISRO)
尽管设计寿命两年的“月船1号”只工作了一年不到就失效了,但印度不考虑备份,第二次探月就要尝试软着陆——按照原计划,“月船2号”应当紧随中国的嫦娥三号完成登月。
印度的着陆器和中国的嫦娥三号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嫦娥三号不需要轨道器,运载火箭直接把嫦娥三号的远地点打到40万千米以上,嫦娥三号只需要中途修正轨道,然后进行近月制动就可以。而受限于火箭技术,“月船2号”只能进入一个远地点4万多千米的超同步转移轨道,需要通过轨道器实施多次变轨。
嫦娥三号与“月船2号”轨道对比
其次,中国为嫦娥三号研发了7500N变推力发动机,推力上看几乎是印度发动机的10倍,单台发动机就能完成从近月制动到下降、悬停、降落全程。“月船2号”需要在不同时间节点反复调整工作发动机的数量。
“一台顶十台”的嫦娥三号发动机(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第三,嫦娥三号有完备的热控系统,足以应对月昼月夜的数百度温差,直到今天依然在持续正常工作。而“月船二号”并没有对此进行特殊设计,其寿命只有14天——也就是一个月昼。
嫦娥三号的两相流体回路热控装置(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第四,从细节上也能明显体会到嫦娥三号设计的精妙细致,比如,“月船二号”的主承力结构还是一般卫星采用的圆柱承力筒,整体重心偏高,所以只能在发射前一年临时更改设计,加大了着陆腿展开的直径以确保稳定性。而嫦娥三号的主承力结构是全新设计的,推进剂贮箱并联,大大降低了重心高度。
嫦娥三号结构布局(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当然,“月船2号”也不缺乏精彩的细节,比如印度科学家对Pragyan月球车的轮子就进行了特殊设计,每转一圈,就能在月壤上留下印度国徽和ISRO标志的印记。
印度月球车的独特设计(图/ISRO)
先于中国把国旗扔上月球,用月球车把自己的图腾印到月球表面,这可能就是印度航天雄心背后的“小确幸”?
这样的“小确幸”,是印度人民与生俱来的乐观态度的具体体现。
在“月船2号”着陆失败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ISRO官员告诉《印度时报》,“月船2号”任务只有5%失败了,因为其余95%的载荷都在轨道器上。
没有能打更高轨道的火箭?没关系,带轨道器就好
没有够用的变推力发动机?没关系,多放几台就好。
没有余量做完整热控设计?没关系,只活14天就好。
当你的目标足够小的时候,总是能实现的。
你说纸能包住鸡吗?
也可以吧,特别是小小的一块。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 陈轩甫 
-
华为智慧屏上线:搭载鸿蒙、最大75英寸、配升降摄像头
2019-09-09 08:38 -
外媒称苹果做好新iPhone发售准备:中国市场拿到首发
2019-09-09 08:12 -
青海钻井攻克长基岩段钻井难题 首次穿越710米基岩
2019-09-08 22:12 -
中国地基太阳观测及研究领域多项关键技术全面突破
2019-09-08 17:45 -
中国SKA数据中心原型机初步建成
2019-09-08 15:13 -
我国深海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装置海上试验取得成功
2019-09-08 15:10 -
我国集成电路进口突破3000亿美元!魏少军:产业结构扭曲,没将产品作为中心
2019-09-07 15:10 大公司 -
麒麟990系列为何要分4G/5G版本,A77核为何没用?华为解答
2019-09-07 15:05 华为 -
邵峰等4人获未来科学大奖,奖金100万美元
2019-09-07 14:53 科技前沿 -
OPPO将首发高通骁龙5G SoC
2019-09-07 13:05 手机 -
质疑三星反遭网友科普:华为高管再回应
2019-09-07 12:55 华为 -
高通官宣!骁龙7系处理器将集成5G基带 12家厂商齐发
2019-09-06 21:52 -
Qualcomm通过完整的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推动5G终端设计模式转变
2019-09-06 21:52 -
嫦娥四号完成第九月昼科学探测工作 进入第九月夜
2019-09-06 20:51 嫦娥奔月 -
华为发布业界首款5G SoC芯片:麒麟990 5G
2019-09-06 18:03 华为 -
中国集成电路上半年进出口情况全披露
2019-09-06 14:55 -
苹果正测试屏下指纹:iPhone最快2020年配备
2019-09-06 11:47 -
vivo搭载三星Exynos 980处理器的手机将于今年上市
2019-09-06 11:37 -
华为IFA2019发布会来了:麒麟990开发板抢先曝光
2019-09-06 10:29 -
世界首次!我国科学家实现原子级石墨烯可控折叠
2019-09-06 08:27 科技前沿
相关推荐 -
涉及中美,欧洲出现“重大转变” 评论 27美检察官撤案,美官员要学特朗普“成功经验”? 评论 58“以前都外包中国,现在想自己搞,跟每天挨揍没区别” 评论 119特鲁多突访海湖庄园,决定当面“哄”… 评论 115泽连斯基首次表态:领土先让俄罗斯占着,不过… 评论 418最新闻 Hot
-
特鲁多突访海湖庄园,决定当面“哄”…
-
“以前都外包中国,现在想自己搞,跟每天挨揍没区别”
-
英国情报头子:如果普京赢了,中国会好好掂量
-
泽连斯基首次表态:领土先让俄罗斯占着,不过…
-
担心被中国利用?加拿大财长这么回应
-
“中企遭大规模拒签,前所未有”
-
日本防卫省:中俄轰炸机进行长距离联合飞行
-
罗马尼亚或重新举行总统选举
-
“顶尖科学家们为何离开西方前往中国?”
-
“西方媒体是恐华情绪黑手,但印度人不傻”
-
石破茂施政演说谈中美,但没提“亚洲版北约”
-
“中国海啸来袭”,韩国自华进口汽车或将首超美国
-
弹劾副总统?马科斯表态
-
狂欢日临近,“趁特朗普没上台,抓紧买这五样!”
-
谁在操纵“擦边流水线”?
-
BBC感到“威胁”:中国投60亿,我们才4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