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一不小心,世界第一
关键字: 电磁炮海洋山世界第一高新机坠毁【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关注中国海军发展的朋友应该都注意到了安装在“海洋山”舰上的“最终兵器”,由此也引发了关于火炮武器未来发展方向的猜测;与此同时,中国空军一架电子战飞机的意外坠毁,也让中国军迷对于中国空军特种机平台这一看起来平凡无奇的话题产生了诸多讨论。
一不小心 世界第一
本周三傍晚,随着一系列照片在社交网络上的“突然”亮相,舷号为936的中国海军072III型“海洋山”号坦克登陆舰在1998年运送工程装备上美济礁后20年之后又火了一把。大家在该舰的舰艏武器甲板上目睹到了一个巨大的炮塔,以及这个炮塔前面口径惊人的大型身管。
在证明这是军方的武器试验项目而不是什么电影拍摄道具之后,大家的“脑洞”飞快地运转起来。出于海军技术偏重实用的一贯印象,虽然是开脑洞,大家也基本是按照基本法来的。最开始的推测,无非是之前传说已久的中国海军155毫米舰炮的试验炮塔,毕竟这个白色炮塔的外形很像二战中以对海重炮著称的德国“纳尔维克”型驱逐舰的前主炮,但很快大家发现作为一门155毫米炮它实在是太大了。
虽然中国海军曾在上世纪80年代动过203毫米舰炮的脑筋,但很显然这门火炮也不是203毫米炮——除了目前不存在这一研制项目外,这门炮的炮管即使对于203毫米炮也太粗了……就当某位小伙伴都开始试图论证这是传说中的中口径多管近防炮的时候,大家才差不多说服自己,要想得更加前卫些。
2017年进行试射的BAE公司电磁炮系统,炮管的形状与“海洋山”号上的巨炮颇为相似
随后更多的清晰照片以及该舰在完成改装后在江上航行的照片在网上露面,“电磁炮”这个论点才逐渐成为共识。“海洋山”号的巨炮“身管”有着电磁炮的典型特征,舰桥前部的车辆甲板上则放置了多个大型集装箱型舱,其中一个上还有供人使用的民用空调室外机,表明其中还有人员操作和控制的设备。集装箱之间有大量连接的粗电缆,加上登陆舰原本的艏门已经完全焊死,内部结构也应该经过加强,以承载甲板上电磁炮的巨大重量。不得不说,在中国新装备越来越多的新时代,能让军迷们觉得“这特么是啥”的武器已经没有几件,这明显是属于排得上号的。
从另一个角度拍摄的照片,虽然炮塔本身被包的更严实了,但封死的艏门和甲板上放置的方舱却清晰可见
至于为什么需要使用一艘登陆舰,而不是海军的专用实验船来进行电磁炮的改装,一来可能是专用试验船都有各自的试验任务,无暇为电磁炮排出档期;二来则是比起舰内大部分空间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试验舰,登陆舰从某种程度上更适合电磁炮的试验和改装。作为“总共三个舱”的登陆舰,其巨大的车辆舱对于需要额外配备发电机组、储能设备、控制系统等的电磁炮试验系统来说,应该是最为合适的安装地点了。而从“海洋山”在江上试航时的水线来看,虽然表面上只是加装了一门电磁炮,但其内部增加的重量显然十分可观。
试航中的“海洋山”号
目前来看,这门上舰测试的电磁炮应该只是验证电磁炮技术的样炮,而非计划用于实际配备某艘舰艇的作战型号。毕竟这门炮的尺寸实在是太过巨大,而且其附属的各种设备也一点也不紧凑。现实战争毕竟不是动漫或者游戏,那种“全舰伺候一杆枪”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发生,一些媒体所谓的“十年内成为中国海军主力舰炮”也显得过于乐观。
对于这门电磁炮而言,至关重要的炮口动能、射程、电磁炮本身的寿命、使用的弹药等等情况,在当下的情况下我们还无从可知,为电磁炮提供能源的电力系统的能源储存形式、充电速度、能源利用效率等同样尚不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既然中国的电磁炮已经开始进行装舰测试,那么其更加早期的地面测试和试验应该都已经完成且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从这一点上来说,虽然“全世界第一门舰载电磁炮”的称号对中国海军来说更像是个虚名,但这种虚名背后体现的,恰恰是中国与美国不相上下,至少是互有短长的电磁炮研究进度。
2008年的美国海军电磁炮试射——当年看来电磁炮装上“朱姆沃尔特”似乎已经指日可待了
说起电磁炮在美国海军的发展,多少有一些峰回路转,但却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这一领域的参考:早在2000年之后美国在研制“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时,舰上的舰炮系统就曾经认真考虑过使用电磁炮。2003年,美国海军授予BAE公司武器系统分部一份合同,进行为期6个月的将电磁炮配备到新型驱逐舰上的研究。
经过研究,BAE系统公司认为,拥有81兆瓦电能的“朱姆沃尔特”级综合电力系统舰可以为两门电磁炮提供足够的电力。在舰只以10-18节的速度航行时,电磁炮可以每分钟发射10-12发炮弹。而且按照美国的技术,电磁炮的重量和体积都适合于安装在水面舰只上,唯一面临的主要工程问题只是电磁炮产生的热能管理而已。
随后电磁炮研制也确实取得了相当的进展。2007年1月16日,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ONR)在弗吉尼亚州海军水面作战中心达尔格伦分部举行新型电磁装置交付仪式。美海军没有采用剪刀剪彩这一传统的做法,而是打破惯例,用一门90毫米口径的试验型电磁炮发射1发高速炮弹穿透了仪式彩带。这发炮弹在炮口的初始动能达到7.4兆焦,初速度达每秒2146米;2008年,美国海军测试的电磁炮样炮的动能达到10.64兆焦,初速达到每秒2520米;2010年12月,美国海军的电磁炮测试中,一门测试的电磁炮取得了33兆焦的最大动能,创下了已经公开的电磁炮的世界纪录。
电磁炮装上“自由”级濒海战斗舰的想象图
但是随后的问题确实让美国海军始料未及。2011年根据负责电磁炮研制的美军将领在国会听证会上的说法,由于“成本和效率曲线”在弹丸动能32兆焦时会出现一个转折点,在这个拐点之后,随着弹丸的过载急剧提升,作为精确制导炮弹内部必须的电子元件开始撑不住这么大的过载了,而一发无制导的炮弹打出360多公里(“朱姆沃尔特”级设定的电磁炮射程)还想命中目标显然是有点强人所难了,因此美国海军建议“见好就收”,专心研制20-32兆焦能量,使用增程炮弹后射程在200公里以下的电磁炮。
但这类电磁炮的能量实际上没有比155口径的普通火炮大太多,复杂程度倒是大大增加了,也因此,美国电磁炮在那么多年之后也没有再进行更高能量的试射,“朱姆沃尔特”最终也回归了化学能火炮的老路,使用AGS系统的155毫米炮作为其正式的装舰产品。
在全世界(其实就是美国)对电磁炮的兴趣开始减弱的时候,中国的舰载电磁炮却正在中国科研人员的持续研究之下,“一不小心”在几个领域里走到了世界领先的位置。而这种在尖端科研领域的排名变化,究竟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奋起直追,进而引发这一领域的新一轮竞赛,还是成为中国在这一领域领先探索的标志,就只有看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了。而在当下,对我们来说,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真的将电磁炮视作“最终兵器”的心态,可能是更加重要的。
美国海军的电磁炮实验平台预定为一艘快速输送舰,这是上舰之后的想象图
缺少关注的新中运
1月29日晚上,中国空军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当天下午,空军一架飞机在贵州境内飞行训练中失事。根据现场拍摄的照片和其他消息来看,此次失事的很可能是一架高新三号特种机。在事发之后,互联网上在对失事飞机机组成员表达哀思的同时,也有一丝不和谐的声音存在,这些意见将高新机的坠毁原因直接定性为“机翼结冰”,并在随后对中国航空工业“喷了个遍”。
高新三号特种机(“腮腺炎”)
这种对“机翼结冰”的先入为主很大程度上来源于2006年6月空警200原型机在试飞中失事的那次严重事故。当时,这架飞机的坠毁导致了机上包括多名专家在内的40人全部遇难,对中国预警机研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事故的原因,就是飞机多次穿越结冰区域,飞机空中结冰,导致失控坠毁。而实际上,运-8作为中国空军现在最主要的特种机平台,其本身在发生结冰时确实也容易引发事故。2001年1月4日,空军两架运-8C就发生平尾结冰坠地机毁人亡的严重事故,造成两机组16名成员全部牺牲。
运-8在研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特种机的特点和需求,先后研制了运-8一期、二期和三期平台,空警-200所使用的是三期平台,而此次出事的特种机使用的是基于运-8C基础研制的更加早期的二期平台,从这个角度讲,如果真的发生机翼结冰事故,那么按照这一平台的经验,确实不能排除这一故障的可能性。
空警-200
客观来看,作为中国军队装备数量最多的中型运输机和特种机平台,运-8系列近年来整体的运行故障率整体上令人满意,在许多运-8和运-9平台的特种机连续飞越岛链进入西太平洋或者进行绕台飞行的过程中,平台本身的飞行性能和勤务性都表现得较好。相比之下,美军装备的C-130系列运输机几乎每年都要发生至少一次严重的飞行事故。当然,这也和美军C-130机队超过300架的规模不无关系。
服役长,任务多,C-130是美国空军任劳任怨的“老马”
作为中国空军目前唯一的中型运输机和最主要的特种机平台,运-8/运-9系列自从1980年定型以来不断改进,已经发展了近40年,而如果算上该机的测绘原准机安-12在苏联的历史,则这一机型的发展历程已经超过了60年。虽然这一家族的最新成员运-9已经有了全面的改进,但考虑到与运-9高度接近的运-8三期平台也曾经遭遇严重的空中结冰事故,运-9是否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还很难说。
对于当代的运-9平台来说,随着中国军队对于各种特种机的需求不断增大,该机的生产其实轮到了一个好时代。与跨世纪初中国装备的特种高新机混搭了运-8一二三期平台不同,自空警-200服役以后,当代中国空军的新一代特种机平台已经全部统一到了运-8三期或者说运-9平台上来,这样的型号简化确实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加上部队旺盛的需求,现在的运-9平台机的生产已经让人几乎忘记了运-8系列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因为部队经费短缺只能“一年一架”地采购以维持生产线的悲惨境地。
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由于对空警-500、高新-6反潜机、高新-8电子情报机、高新-11电子侦察机等特种机的需求都有增无减,运-9平台机的生产也是热火朝天,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运-9基本的运输型号的生产和交付,这一方面不利于运-9尽快替换现有的运-8等中型运输机,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运-9在使用中的进一步改进。
从根本上,运-9仍然是运-8或者说安-12运输机的一种改进型,其机舱宽度不足、载重量有限的根本问题在现有的型号框架下无法解决。在中国空军已经实现了运-20包括发动机在内几乎所有设备的国产化,开始以相对稳定的速度生产和交付重型运输机,中国运输航空兵进入快速扩张阶段的情况下,运-9的“不完美”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日本航空自卫队拍下的“运-9”,确切说是高新8号电子侦察机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军迷都看好珠海航展上展出的所谓运-30或者说“新中运”方案。作为运-8/运-9系列中型运输机的全面升级和换代方案,该机的设计在几个最关键的领域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其中一点是显著增加了运输机的机体宽度和高度,从而能够运输更加大型化的物资,其载重量也从20吨提升到25吨,而其起飞重量则控制在80吨级别,虽然较运-8大了1/3,但仍然对于前线和简易机场有较好的适应性。
综合来看,运-30如果能够顺利研制,其性能应该介于新世纪的两款新型中型运输机——俄罗斯的伊尔-276和巴西的KC-390之间,而其运输弹性则要明显好于C-130或者运-9系列的运输机,将可投送包括轮式步兵战车、卡车炮等一系列尺寸较大的地面技术装备,从而进一步优化中国空军的战略投送能力。
珠海航展上的“新中运”模型
而在特种机领域,飞行速度慢、噪音大的涡桨动力飞机平台,很多时候并不是执行任务的最理想选择,在俄罗斯选择用图-204改装下一代电子侦察机、美国用波音-737发展下一代反潜巡逻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空军特种机平台的理想选择几乎已经呼之欲出了——当然,在一切水到渠成之前,全面的国产化是必然少不了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于宝辰
-
“我们的未来,不能再依赖美国选民的情绪” 评论 5不装了,“美国拱火就是为了乌克兰的稀土” 评论 106两周激烈斗争后,中国全球领导者地位更加稳固 评论 76特朗普威胁对华加税10%,中方回应 评论 201默克尔:当初要不是我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 评论 254最新闻 Hot
-
“石破茂致信拜登:恳请批准,以免给您的成就蒙上阴影”
-
不装了,“美国拱火就是为了乌克兰的稀土”
-
“人人都谈论马斯克,但他才是华盛顿重要人物”
-
“我们的未来,不能再依赖美国选民的情绪”
-
特朗普威胁对华加税10%,中方回应
-
欧洲“全村的希望”破产,宁德时代一针见血
-
韩国应向特朗普“请缨”插手台海?
-
特朗普威胁取消,欧洲防长们承诺…
-
“军方该管管马科斯了”
-
加拿大表忠心也没用啊…
-
默克尔:当初要不是我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
-
中欧将达成和解?欧盟“自相矛盾”
-
打破传统!“他选中国,而非印度”
-
又有人怂恿特朗普:必须买这个岛,对抗中俄好使
-
特朗普威胁对加、墨征收25%关税,还对中国开“第一枪”
-
哈梅内伊:处死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