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武: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维九伐中原,为什么都劳而无功?
关键字: 三国蜀汉隆中对诸葛亮荆州汉中岳飞【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萧武】
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设想,刘备一方的战略规划是跨有荆益,然后两路出兵,一路是从荆州北伐,直指宛洛,一路是从以汉中为基地,进取关中。同时还要联络东吴,在东线出兵策应,使曹魏首尾不能相顾。这三路中,作为主力的,实际上是荆州方向的这一路,东线和西线都只是策应和牵制。
事实上,割据四川如果要在战略上保持进取能力,荆州和汉中两个区域也是必须始终牢牢掌握着的。失去其中任何一个,这个计划都要失败。但这两个战略要点又有缓急先后,失去荆州只是失去了北伐的主要战略支撑点,如果失去汉中,四川就完全陷入被动了,对北方政权来说,四川就是一头待宰的肥猪。
诸葛亮“隆中对”的设想:两路出击
荆州在当时的重要性不仅是战略位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荆州的开发程度是比较高的。不要说已经跨有荆益的蜀汉,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仅仅只占据荆州的刘表对东吴的优势都非常之大,让东吴君臣坐卧难安。所以,吴蜀双方谁能占据荆州,谁就在长江以南地区的争夺中占据优势。
关羽走麦城,失荆州(图片来源:94版央视《三国演义》截图)
东吴偷袭荆州得手后,蜀汉在战略上就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了。东线对东吴的防线,夷陵之战之前还在今天的襄樊、荆州一线,而在夷陵之战后,就已经后撤到了今天的三峡一带。根本无力出兵策应北伐。那么,剩下的以汉中为基地的北伐,其实胜算很小。所以,先主在失去荆州后,是很希望夺回来的,这才有了夷陵之战。先主争夺荆州失败后,蜀汉对东吴的防线就已经后退到了白帝城,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东吴的战略进攻能力。
所以,诸葛亮生前为蜀汉规划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激进,也就是像刘邦一样,集中全部主力,出秦岭,在关中与曹魏主力寻求决战。这当然是军事冒险,是孤注一掷,用全部国力来赌北伐的成败。如果成功,就可以拿下关中,北伐就已成功了一半。但战争的风险在于,不光可能赢,还有可能输。如果输了,那么就全盘皆输,连防御都没有能力了,曹魏顺势席卷而来,蜀汉根本无力组织有效防御。
中策持重,不出秦岭,而是绕开秦岭出天水、陇西,争夺雍凉。因为那边的魏军相对较少,取胜机会更大一些,而魏军在西线的主力都放在长安。这条路线最大的好处是,就算失败,也还可以退回汉中,不会全线转入被动。更重要的是,从这条路线进退,没有秦岭那么危险,不太可能全军覆没,进退都有余地。以弱攻强,全师为上,这是必须的。
红圈处为汉中和荆州,蜀汉北伐的两个重要策源地
下策就是出陇西,向雍凉方向进取,因为这里不是曹魏重兵囤积的地区,所以可以在战略上牵制敌人,迫使曹魏在关中的部队救援雍凉地区,从而减轻汉中防线的压力。这实际上就已经是以战术进攻来进行的战略防御了。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积极防御。
其实,这不只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想法,也是任何具备战略规划能力的将帅和领袖所必然具备的眼光。
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实际上只有两次是真正有进取关中的决心的,也就是走陈仓道那次和最后一次。其它三次都是以主动进攻来进行战略防御,包括最接近胜利的第一次。因为只有在关中和魏军进行战略决战,只要成功,雍凉二州就被切断了联系,传檄而定是完全有可能的。不去关中进行战略决战,而是在天水,陇西一带敌军侧翼用力,显然不是真心实意的北伐。
诸葛亮正在撰写《出师表》(图片来源:94版央视《三国演义》截图)
兵法云,虚虚实实,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发动五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要说每次都是以和曹魏关中重兵集团决战,那不现实,也不可能。但是,同样的,要说每次都只是以战术性的进攻来进行积极防御,毫无进取关中的决心,那也不可能。最后一次北伐所走的路线,很显然就是要准备稳扎稳打,在关中和曹魏进行战略决战的架势,只不过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战略意图未能实现而已,并不是没有决心。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武守哲
-
美国毙了乌方草案,霸道敦促“所有国家支持美国这份” 评论 126最新乌矿产协议曝光,美国胃口更大了... 评论 440美国又下手,“或加剧中美经济紧张关系” 评论 117他胜出几无悬念,但中文流利的“铁娘子”抢尽风头 评论 130“特朗普意在离间中俄,但相比当年尼克松…” 评论 191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