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洋:中国货币超发严重?美联储才是世界最大印钞机
关键字: 中国经济增长减速债务高杠杆国企改革经济周期【中国部分地方房价上涨,因为货币超发了!中国要告别投资驱动,转为科技创新驱动!中国债务过高,不能再天量放贷了,不要总想着印钞!新常态了,不应该靠扩张性措施来保增长,而应该是通过结构改革来增强经济的活力……
这是当前媒体上谈论中国经济时的流行说法。10月15日下午,在北大国发院的朗润讲堂《机遇与挑战的讲座暨北大国发院2017EMBA新政说明会》上,北大国发院院长、教授姚洋发表长篇演讲,对上述观点一一提出质疑和反驳。
年轻的姚洋,2016年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获得过孙冶方经济学奖等学界知名奖项,也是国务院特贴专家,属于中青年经济学家中相当活跃、且时常发出犀利言论的学者。今年6月份,观察者网曾发布九学者论中国经济的长篇访谈《中国经济怎么走,他们的声音值得倾听》,姚洋也是受访学者之一,他解释中国M2规模为什么这么大,令人印象深刻。
下文根据10月15日姚洋演讲全文整理,经作者审定,赐稿观察者网发布。这是编者所见姚洋对中国经济热点问题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次陈述,文章信息量很大。推荐给关心中国经济读者朋友收藏阅读。】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几点看法和建议。我主要讲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原因,我更强调周期性原因。
为什么要强调周期性原因呢?是因为我们把很多周期性的问题当做结构性的问题来应对。一说到结构性问题,我们马上想到体制出了问题,所以结论就直奔最后的主题——要改革这个体制,但是,这样做最后的效果反倒不是很好。我觉得,这跟我们最初的认识是有关系的。
第二,就是澄清一下关于中国经济的几个判断。
我觉得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几个判断出现了偏差,特别是关于效率问题、结构问题、保增长调结构的关系问题。还有债务和高杠杆的问题。中国的债务多,或者货币多到底怎么产生的,债务集中在什么地方,怎么去杠杆。
最后,讲一下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如果我们判断经济下行主要是周期性因素,那么恰好是国有企业改革最好的时机。因为经济周期就像人体生病一样,经济是个有机体,人也是有机体,我们为什么生病呢?是因为我们体内有细菌,表现的症状比如发烧了,其实是我们体内产生白细胞去战胜细菌。中国的经济下行就像发烧一样,是要在下行过程中解决问题的。
经济减速原因:更强调周期性原因
看经济增长减速的原因,我不否认有结构性的原因。第一条结构性原因首先在于,全球金融危机迫使中国放弃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
这可以和日本相对比,日本1950年代到1970年代初也是跟我们国家一样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非常快。但是由于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增长速度就下来了,1973年之前的20年,和之后的20年,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下了一个台阶,从9.2%到3.5%。
这也是我们国家可能面临的情况,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也就是日本七十年代中期的水平,我们也面临一个大的调整。有人说以后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会降到3.5%,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说,日本七十年代就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都在搞双创,双创是正确的,我们一定要做,但是如果仅仅靠双创不可能让我们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5%以上。
日本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飞速发展的时候,美国著名的中国和日本问题专家写了一本书叫《日本第一》,当时都在喊这样的口号,但是最后经济增长率下行到只有3.5%,光靠科技进步很难维持非常高的经济增长率。
第二个方面的结构性原因,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出现了所谓的去工业化过程。
在2010年之前,工业就业增长非常快,达到全部就业的30%,之后就平稳了,这几年在下降。我们的服务业就业一直在上升的,我们的就业增长主要来自于服务业,服务业的GDP增加值已经远远超过了GDP的50%,大概55%以上。但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没有工业部门快,因而导致整体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这也是中国经济减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要强调的是,这里还有经济周期的作用,任何经济都有周期,我们中国从1992年开始经历了两个大周期,四个小周期,小周期是七年时间。
1992-1997是景气上升期;1998-2003年是景气下降期;2004-2012年又一个景气上升期;2013 至今是景气下降期。我们现在是从2012年以后的下行期。
(点击可见大图)
从图中实际GDP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走势来看,经济周期是非常明显的。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中国是有经济周期的,我们老不承认,遮遮掩掩的,使得我们很多问题就看不清楚了。
刚才说到投资,我们知道现在民间投资的增速非常低,已经到2.3%。前段时间国务院派督导组下去,督促银行给中小企业赶紧放贷款,这完全是一个南辕北辙的政策。
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是今天才发生的事情吗?显然不是,一直都是这样的。中小企业不愿意投资不是因为他没钱,他手里有钱,只是他不愿意投资。原因在于,经济放缓,企业主对未来的预期不看好,就不愿意投资,并不是说银行不愿意发贷款。可以看出,如果对经济大势没有很好的判断,制定的政策当然不能对症下药。
澄清几个关于中国经济的认识误区
下面我要讲的就是澄清关于中国经济的几个判断问题,效率、投资、结构调整和保增长之间的关系、货币超发以及货币紧缩和降杠杆。
误区一:经济放缓是效率下降导致的
首先说经济效率。我们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都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因为我们的效率在降低。我很多朋友都这么说,而且给出来了证据,说中国经济的效率一直是在下降的。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判断,如果说我们的效率在下降,又要去抓根本,说体制出问题了,我们赶紧改体制来提高效率。我想告诉大家这样的一种看法是本末倒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经济学家怎么衡量效率?我们衡量效率的指标叫做全要素生产率(TFP),按照索罗残差的算法就是,经济增长率减去资本和劳动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权重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回报占GDP的比例),我们叫做全要素生产率。其实就是那个黑匣子,不知道都是什么,所以叫做全要素生产率。
还有其它的办法,万变不离其宗,都跟全要素增长率有关系。这个残差的问题是,它高度的顺周期,当经济处于扩张期的时候,资本和劳动力被充分利用,TFP增长率就高;经济放缓的时候,资本和劳动力出现闲置,残差就小,TFP增长率就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苏堤
-
美国毙了乌方草案,霸道敦促“所有国家支持美国这份” 评论 220最新乌矿产协议曝光,美国胃口更大了... 评论 452美国又下手,“或加剧中美经济紧张关系” 评论 121他胜出几无悬念,但中文流利的“铁娘子”抢尽风头 评论 131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