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岚峰:这些否定量子通信的说法,为什么是错的?
关键字: 墨子号量子实验卫星量子通讯量子密钥分配量子通信骗局2016年8月16日,世界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在轰动的同时,对量子通信的质疑也掀起了新的高潮,有人认为它其实只是摆设,有人认为原理不通,还有人认为这完全是个骗局。许多朋友拿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来问我,我在这里集中回答和科普一番。无论如何,中国人民如此关心一个科学问题,就像以前的哥德巴赫猜想、青蒿素,这是一件好事。科学界应该做出专业准确的回应,公众也应该从中提高科学素养,让社会在这种互动中进步。
2016年8月16日量子科学卫星“墨子号”发射
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我先把几种典型的否定量子通讯的意见列出来,在正文我会对诸多疑问给出解答。
问:量子通信只要有敌方存在就办不了事,这样的系统最终只能沦为摆设。
问:王国文的《扫谎打非:敦促潘建伟院士走出迷途》说量子通信的原理是错的,潘建伟是骗子?
问:量子通信如果这么好,为什么美国欧洲不做?
问:量子通信的缺点这么多,为什么不继续完善传统通信?
问:“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之类的,听起来就不靠谱?
问:量子通信是滥竽充数,主管领导骑虎难下同流合污,所有人都知道是骗局,只有国家最高层的领导不知道!
下面是正文。
一、量子通信是什么?不是什么?
量子通信是量子信息这个学科的一部分,量子信息是量子力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量子信息除了量子通信之外,还包括量子计算。而媒体平时谈的量子通信,一般特指量子通信中的一部分,称为量子密码术,或者量子保密通信,或者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通信中还有其他的内容,如量子隐形传态,相当于科幻电影中的“传送术”(我的文章《科普量子瞬间传输技术,包你懂!》有介绍)。
本文后面谈的量子通信,都指量子密码术。
量子密码术,顾名思义,是一种保密的方法。所以,请切记,量子通信是一种保密的方法,仅此而已。许多人以为量子通信是一种超光速的通讯方式,相距几光年的两个星球之间都可以瞬间联系,科幻电影里老这么演。其实不是这样的,量子通信不能超光速。这一点也请切记,量子通信不超光速。还有许多人以为量子通信颠覆了某些物理理论,最常中枪的是相对论。这也是误解。量子通信是量子力学、相对论这些标准理论的应用,因此不可能推翻标准理论。与其把它理解成一个推翻正统的革命家,不如把它理解成一个在现行体制下发挥奇思妙想的工艺大师。
二、传统密码有什么缺点?
量子通信是一种保密的方法。那么我们首先要问,传统的保密方法有什么不足?为什么需要寻找新的保密方法?不少文章,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系研究员徐令予的《为什么发展量子密钥技术已刻不容缓》对此解释得很清楚。下面我再向读者简要说明一下。
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密码,是通信双方都知道一组编码规则,即“密钥”,用这组编码规则将明文转换成密文传输,那么即使被敌方截获,也破译不出原文。《红灯记》里李铁梅一家拼尽性命保护的密电码,就是这样的密钥。由于双方都知道,所以这种方法叫做“对称密码体制”。
对称密码体制究竟安全不安全呢?答案是:密码本身安全,但密钥的配送(或称为“分发”)不安全。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前一句话:密码本身安全。信息论的鼻祖克劳德·香农证明了,如果密钥是一串随机的字符串,而且跟要传送的文本一样长或更长,而且每传送一次都更换密钥(即“一次一密”),那么敌方不可能破译密码。这是一个数学定理,不是经验总结,所以正确性是无可争议的。
我们再来解释一下后一句话:密钥的配送不安全。香农的定理似乎说明,对称密码体制足以满足实践要求,但其实不是。真正的问题在于:怎么让通信双方都知道密钥?如果用电报、电话、电子邮件等信息通道传输密钥,那么被截获的可能性很大。最安全的办法是让通信双方直接见面交换密钥,可是如果双方能轻易见面,还要通信干什么?
有实用意义的是,让可信的第三方信使传送密钥。从《红灯记》到《潜伏》,无数的谍战人员为护送密钥殚精竭虑。这种方式的麻烦还是很大。一方面,传送一次很不容易,密钥更新频率太低,现在常常是半年一换。那么一次一密就无从谈起,香农定理的条件不满足,密码的安全性下降。另一方面,你怎么知道信使是“可信”的?信使叛变或被抓的例子不少,造成的危害太大了。
为了解决密钥配送的问题,聪明的数学家们想出了另外一套办法,称为“非对称密码体制”或者“公钥密码体制”。你不是担心信使吗?那干脆完全取消信使。这里的关键在于,解密只是接收方(后面称为B方)要考虑的事,发送方(后面称为A方)并不需要解密,他们只要能加密就行。那好,B方打造一把锁和相应的钥匙,把打开的锁公开寄给A方。A方把文件放到箱子里,用这把锁锁上,再公开把箱子寄给B方。B方用钥匙打开箱子,信息传输就完成了。如果有敌对者截获了箱子,他没有钥匙打不开锁,仍然无法得到文件。这里的“锁”是公开传输的,任何人都能得到,所以叫做“公钥”,而“钥匙”只在接收方手里有,所以叫做“私钥”。
这种思想十分巧妙,而它实现的关键在于:有了私钥可以容易地得到公钥,而有了公钥却极其难以得到私钥。就是说,有些事正向操作很容易,逆向操作却非常困难。因数分解,即把一个合数分解成质因数的乘积,例如21=3×7,就是这样一种“易守难攻”的问题。
有人也许会问,这有什么难的?分解21当然轻而易举。但分解267–1=147,573,952,589,676,412,927呢?这是个18位数。很长时间里,人们以为它是一个质数。直到1903年,人们才发现它是一个合数,等于193,707,721×761,838,257,287。
让我们想想,如何分解一个数字N。最容易想到的算法,是从2开始往上,一个一个地试验能否整除N,一直到N的平方根为止。如果N用二进制表示是个n位数,即N约等于2n,那么尝试的次数大约就是2n/2。位数n出现在指数上,这是非常糟糕的情况,因为指数增长是一种极快的增长,比n的任何多项式都更快。比如说,2n/2比n的10000次方增长得还要快。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马密坤
-
特朗普再挥关税大棒,这次是钢铝 评论 33“低调面对特朗普,英伟达想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 评论 80美联邦法官出手阻止,马斯克气得破口大骂 评论 250被特朗普折腾后,加拿大找上了欧盟 评论 69马斯克想用机器替代人类工作? 评论 173最新闻 Hot
-
“美国的竞争对手将乐于看到这种自残行为”
-
马斯克想用机器替代人类工作?
-
DeepSeek关键工程师曾在英伟达实习,美前官员感叹:留不住人
-
“中国物理学研究领先世界,美国机构被挤出前十”
-
哈梅内伊对哈马斯领导人说:你们战胜了犹太复国主义政权
-
泽连斯基回应特朗普:美国人应该获得最多的好处
-
每分钟1600通电话涌入,“美国政治体系濒临崩溃”
-
“中国无法创新的迷思破灭,我们或错失下次产业革命”
-
又一出好戏:“FBI局长,就这??”
-
“如此之快,震惊了”
-
“纸吸管根本不好使,下周我们重回塑料时代!”
-
日本第二个P4实验室建成,当地居民抵制:比原子弹还恐怖
-
“日本之耻”又冲上热搜……
-
“中国进攻性太强了,咱们得联手…”
-
白宫下令:立刻取消,所有!
-
特朗普指控南非“歧视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