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泉:八一八果敢地区的江湖
关键字: 缅甸果敢彭家声果敢同盟军缅北局势中缅关系2015年年初,缅甸北部地区战火重起,而消失了近六年的前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政府主席彭家声也在此时“重出江湖”。
2月13日,彭家声发表了《致世界华人书》,号召全世界华人为果敢同盟军提供援助,将全世界华人的目光再次集中到了果敢这个缅甸北部华人世居的弹丸之地(上一次是2009年果敢“8.8”事件,彭家声下落不明)。84岁高龄的彭家声选择与缅甸政府对抗,一方面显示其勇气和决心远远超乎常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缅甸北部的民族地方武装(以下简称“民地武”)与缅甸政府之间的积怨久远且深刻,而看一看果敢地区自缅甸独立以来近七十年从未间断的“江湖史”,就会发现果敢的江湖远没有各方说的那样简单。
彭家声
缅北的“三国争雄”
想了解果敢冲突和彭家声在其中的角色,就必须了解缅甸特别是缅北的民族关系状况的来龙去脉。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东邻太平洋,西邻印度洋,北部与中国、印度两个亚洲大国接壤,处于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十字路口”的位置,因而历史上成为各方势力来往和逐鹿的关键之地。缅甸境内多高山大河,容易形成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社会环境,这些都造就了缅甸的多民族形态。缅甸国土面积约68万平方千米,为中国的十四分之一,人口约六千万,只有中国的二十分之一,却拥有一百三十多个民族和众多不被官方承认的族群,主体民族缅族占总人口的68%,并不占绝对支配地位,而很多人口较多的民族,比如掸族(中国的傣族)、克伦族、钦族以及这次冲突的中心果敢族(也就是缅甸土生华人)和克钦族(中国的景颇族)等都与四周国家的民族形成跨国民族。
现代缅甸的疆域内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强有力的统一政权,而缅甸独立之前,英国殖民者,为了巩固其殖民统治,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在各民族之间人为制造矛盾,导致各民族长期对立,这些无疑增加了缅甸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缅甸各民族的反英独立斗争风起云涌。为了整合各族抗英力量,实现缅甸独立,1947年2月12日,缅甸国父昂山同缅甸主要少数民族的领导人在掸邦小城彬龙签署了《彬龙协议》,协议许诺少数民族高度自治权和保留脱离联邦的权利。但《彬龙协议》墨迹未干,昂山就在当年遭到暗杀,而其继任者吴努以及吴努之后的奈温军政府则很快事实否定了《彬龙协议》,厉行大缅族主义的国内政策,导致少数民族纷纷揭竿而起,拉开了缅甸民族地区和缅甸政府之间长达近七十年武装对抗的序幕。
1949年中国解放战争的推进和新中国的成立,为缅北局势增加了更多的变数。首先,以李弥为首的,被解放军击溃的国民党残军躲进了缅北的深山老林里,鼎盛之时控制了相当于数个台湾省面积大小的地盘,以图东山再起。其次,受中国革命胜利的影响,在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中南半岛的共产主义革命如火如荼,各国共产党打着反帝、反封建的旗号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缅甸共产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20世纪60年代后,面对中苏关系的破裂、缅甸国民党残军的威胁,以及缅甸政府反共政策的强化,中国出于争夺国际共运话语权和巩固西南边境安全的需要,加大了对缅共的援助,文革爆发后,越过中缅边境“支援缅甸人民革命”被云南边境农场的中国知青视为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出路,在这些条件的作用下,缅甸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迅速崛起为缅甸最大的反政府武装。面对相对训练有素的国民党残军和有中国做后盾、充满理想抱负的缅共人民军,缅甸政府纵然胃口很好,可惜牙齿是虫蛀的。缅甸政府鼓励缅北各地方首领组建忠于政府并同国民党残军和共产党作战的“自卫队”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一时间,缅北的各地方武装,为了扩大自身的地盘和影响,寻求巩固的支持,根据自身政治立场的差异,或与国民党残军合作,或与缅甸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或自筹武装为政府效力以换取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一出“三国争雄”的大戏在缅北上演着。
进入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和对外政策有所调整,两岸关系得到改善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步入低潮,苏貌、丹瑞为首的缅甸新军人政府也推行了民族和解政策。1989年3月,原缅共东北军区司令员,也就是这次缅北冲突的核心人物彭家声率先发动兵变脱离缅甸共产党,拉开了缅北政治势力重新洗牌的序幕,很快,缅共的四大军区主要领导人先后脱离缅共,导致缅共在坚持革命斗争近五十年后最终瓦解,而位于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北部的国民党“泰北孤军”,也随着1992年向泰国移交全部武器而成为历史。在原缅共人民军武装的示范效应下,至1996年坤沙的蒙泰军向缅甸政府投降,缅甸先后有17支民族地方武装与政府达成了和解协议,缅甸政府的势力也终于有机会进入先前难以进入的民族地区,但是时至今日,仍然有数支地方武装与政府对抗,而与缅甸中央政府达成和解的民地武也跟政府虚与委蛇,在武装改编、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自然资源分配等问题上讨价还价。类似克钦独立军和彭家声的忽降忽叛,停停打打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
随着缅共和国民党残军退出缅北的历史舞台,许多民地武在思想意识形态上丧失了目标,成为单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武装集团,致使民地武之间、民地武内部的火并和与此相关的贩毒、雇佣军等犯罪活动也是越来越猖獗。缅北的老“三国”刚结束,缅甸政府、同政府和解的民地武和反政府的民地武之间充满更多变数的新“三国”开始在缅北悄然上演。
果敢同盟军的节操
虽然彭家声本人表示,不使用中国籍雇佣军是果敢同盟军在2009年“88事件” 后果敢同盟军定下来的“原则”,但显然,彭家声炮制这篇《致世界华人书》是为了争取外界对他的支援,为此他特意把自己包装成了“汉民族英雄”,在国内的部 分网友当中引起了相当的共鸣。诚然,彭家声本人是一个意志力超群的人,但先不去谈论经历了近70年内战的洗礼和意识形态的崩塌缅甸各民地武的节操不知道还 能剩多少,就果敢同盟军的历史轨迹来看,节操对他们来说就是个奢侈品。
首先,果敢地方政权,尤其是果敢同盟军在缅北冲突的历史当中的立场最 为多变且内斗频繁。根据1897年《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果敢被划入英属缅甸,但果敢地区仍然由杨姓土司执掌政权。1963年,缅甸政府下令解散境内所有 地方武装,逮捕了果敢地区的头面人物,作为回应,果敢方面公推末代土司杨振声为首领对抗缅甸政府,1964年,缅甸政府收买了原杨姓土司的助手罗星 汉,1965年,彭家声带领30人打着“果敢人民革命军”的旗号上山打游击,后在缅甸共产党的邀请下加入缅共。果敢地方武装分裂形成了杨、罗、彭“小三 国”的状态,而他们的背后就是国民党残军、缅甸政府和缅甸共产党的“大三国”。彭家声加入缅共后,其所部的政治素养和军事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1968 年,彭家声部以“缅甸人民解放军”的名义杀回果敢,成为了果敢的主导力量。而1989年,同样是彭家声,在缅甸共产党陷入困境的时候率先兵变脱离缅共,从 背后捅了缅共致命一刀。
虽然1989年的兵变让果敢进入了所谓的“和平建设二十年”时期,也让彭家声一时当上了缅甸的“民族英雄”。但在这“和平建设二十年”时期,果敢同盟军并没有停止骑墙和内斗。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李楚悦
-
“这是对西方的警告”,欧洲听到了 评论 29逮不逮捕?美西方“裂”得更严重了 评论 165不藏了?美防长自曝有“仁爱礁特遣队” 评论 243普京回应:是新型中程高超音速导弹 评论 287“中国在量子领域专利数第一,中美未来竞争更激烈” 评论 12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