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毅夫张维迎激辩:产业政策到底是好是坏?
关键字: 林毅夫张维迎北大国发院面对面对话产业政策经济学家【观察者网 综合】11月9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维迎,就产业政策这一当下最热门的经济话题之一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与讨论。
图片来自腾讯视频
几个月前,中国新能源车骗补事件吸引了公众的关注,该事件之外,有关政府产业政策的争议引起了各界的广泛讨论。
8月,市场派经济学家代表人物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在多个论坛上发表演讲,炮轰产业政策,并以光伏等行业为例称,“产业政策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并且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政府不应该给任何产业、任何企业吃偏饭”。演讲文字9月8日发出后,一时间在微信上传播甚广。
8月21日复旦大学召开的研讨会上,林毅夫在演讲中提出产业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后张维迎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以“为什么产业政策注定会失败”为题针锋相对,继而两人又在不同的场合再次强调论述各自的立场和观点。
林毅夫曾经撰文指出“维迎和我的观点就内部逻辑来说都是自洽的”,而从表面上看,似乎还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就是两者的理论甚至有的时候可以“互补”,比如在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中,林毅夫说政府应该对某些产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进行引导和补贴;但张维迎则指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诱使许多人假装吃螃蟹,但实际不过是拿出吃螃蟹的姿势啃馒头,而在林毅夫看来,确有不成功的产业政策,所以经济学家的责任在于研究原因,提高成功的概率。
9月13日,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发表文章,观点旗帜鲜明针锋相对,“至今还没有看见一个成功追赶的发展中国家,或者持续发展的发达国际,不用产业政策的。”“作为经济学家的责任不是因为怕产业政策失败而凡产业政策都一概反对,而是要研究清楚产业政策成功和失败的道理,以帮助政府在使用产业政策时,减少失败,提高成功的概率。”
此后,双方又以写文章的方式,就产业政策相关问题进行了多轮激烈的辩论。在他们两个人的身后,各有持不同观点的拥趸,也纷纷发表言论,对各自支持的专家观点进行声援和进一步的详细解读。
目前,林、张两位教授针锋相对的观点,已经发酵成为一场关于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全民大辩论。
两者的“恩怨”已经断续上演了20多年,不管当事人是否认可,外界将他们之间的交锋简化为“市场派”与“政策派”的对垒,坚决捍卫市场自由的张维迎被称之为“市场先生”,而强调“有为政府”的林毅夫则被很多人指为“官方经济学家”。
政府究竟是否应该实施产业政策?经济学家能否提出更好的理论框架来指导产业政策的实践?
对于上述两个问题,社会各界的看法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很多讨论的参与者也都是各说各话,缺乏交锋。
林毅夫曾经撰文指出“维迎和我的观点就内部逻辑来说都是自洽的”,而从表面上看,似乎还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就是两者的理论甚至有的时候可以“互补”,比如在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中,林毅夫说政府应该对某些产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进行引导和补贴;
但张维迎则指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诱使许多人假装吃螃蟹,但实际不过是拿出吃螃蟹的姿势啃馒头,而在林毅夫看来,确有不成功的产业政策,所以经济学家的责任在于研究原因,提高成功的概率。
今天下午,两位教授就产业政策等相关内容进行了面对面的思想交锋,整个过程中所迸发出的智慧火花,让在场听众受益匪浅。
观察者网特别在第一时间对双方的发言及辩论内容进行了详细地整理,以下为今天下午双发对话的全部内容:
14:05 张维迎、林毅夫进入会场坐定
14:10 主持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讲话
黄益平:这可能是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产业政策”大辩论。
主持人黄益平宣布辩论流程:林毅夫、张维迎两位教授各演讲四十分钟,然后各自回应,并回答观众问题,最后总结发言。
14:15 林毅夫进行主旨演讲。(以下直播内容来自财经网)
林毅夫:我要特别感谢张维迎教授,我们俩是三十多年的老朋友了……我们两人其实可以做到不同而合,我们在生活中是朋友……
林毅夫:我在网上看到很多话说是我讲的,我自己都不相信。
林毅夫:美国目前在全球领先的产业,在早期研发阶段都是政府支持的。
14:35 林毅夫:尚不见不用产业政策而成功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也尚未见不适用产业政策而能继续保持领先的发达国家。
林毅夫:我希望既要有政府,也要有市场,市场政府都很重要。大家说维迎是市场派,我是政府派。维迎说经济发展靠市场,我说靠政府。哪有经济发展单靠政府的。
林毅夫:很多人说,我一讲政府,就认为市场不重要,不重视市场建设,这是不对的。从我的理解,经济发展是一个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来讲的话,只强调市场建设的那些政策建议是不充分的。
林毅夫: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必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如果他成功了,后面就会有一群跟风的竞争者,这样就得不到垄断的利润,这跟他付出的成本是不对称的。发达国家要用站立保护来鼓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他们不怕后面的竞争者。这就是产业政策的作用。
林毅夫:如果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选择的行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话,即使他有企业家精神,他也无能为力。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因势利导,来解决这个问题。
林毅夫:政府的钱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基础科研都要支持,必须有选择地使用资源,这就是产业政策。(因为穷,所以买东西必须挑着买,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懂……)
(林曾经的文章——“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必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如果没有其他必要的安排,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倘若失败,将承担所有成本,并让后来者知道螃蟹不可吃,不去犯同样的错误;倘若成功了,后来者将会随之涌进,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不会有垄断利润。也就是如果没有其他必要的安排,对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而言,失败的成本和成功的收益是不对称的;而从社会的角度看,不管失败或成功都给后来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因此,政府需要给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一定的激励,企业家才会有积极性去冒这个风险。发达国家的专利制度发挥的就是这种功能。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一般是在国际的技术和产业链内部来进行,多数情况下不能给予专利,但是,仍然需要给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以必要的激励。当然,这种激励需要找到其他合适的替代方式。”
“其次,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决定于企业家个人的勇气、智慧和企业家才能。例如,要进入一个新的产业,所要求的从业人员的技能,和以往的产业不尽相同,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如果完全靠自己培训员工,后来的企业可以以稍高的工资聘走拥有新技术的员工,而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蒙受损失。”
“新产业所需的资本规模和风险也通常会比原有的产业大,需要有新的能够动员更多资本、有效分散风险的金融制度安排和其匹配,这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随着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资本密集度和规模经济的提高,市场的范围和交易的价值会不断扩大,交通、电力、港口等硬的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等软的制度环境,也必须随之不断完善,这些完善显然超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的能力之所及。”
“随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技术和产业会越来越接近国际的前沿,新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升级需要与这些新技术和新产业相关的基础科学的突破,基础科学的研发属于公共产品范畴,其发现不能申请专利,企业家不会有积极性持续地从事这方面研究。凡此种种困难,均需要一个“有为的政府”来协调不同的企业,加以克服,或是由政府自己直接提供相应的服务。只有这样,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才能顺利进行。”)
林毅夫: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失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想要赶超的目标定到和发达国家一样,与自身发展水平不适宜。
林毅夫:为什么大部分产业政策失败呢?除了执行能力不行,很多发展中国家太心急,容易好心干坏事,比如我们50年代所讲的“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失败的主要原因。
林毅夫: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也常常出现不成功的情形。
林毅夫:归根结底,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有利用好比较优势。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吴娅坤
-
“这是对西方的警告”,欧洲听到了 评论 17逮不逮捕?美西方“裂”得更严重了 评论 161不藏了?美防长自曝有“仁爱礁特遣队” 评论 242普京回应:是新型中程高超音速导弹 评论 287“中国在量子领域专利数第一,中美未来竞争更激烈” 评论 12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