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毅夫对话非洲开发银行副行长:下一站非洲 新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关键字: 林毅夫对话孟加下一站非洲林毅夫演讲林毅夫讲座林毅夫北大讲座林毅夫直播林毅夫演讲直播7月6日15:00至18:00,北大博雅讲坛邀请来自中国和非洲的两位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塞勒斯汀·孟加,以“下一站非洲:新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为题,就中非合作的重要问题进行演讲并展开讨论。观察者网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
视频直播
腾讯直播链接:http://v.qq.com/live/p/topic/33186/index.html
2015年,中非上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经贸发展迅速。
“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技术援助为非洲提供了工业化的重要支持,非洲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也成为中国转型升级的助力,中非合作为双方都带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这种机遇都体现在什么地方?中国和非洲各自有怎样的发展优势和劣势?二者如何互补?两地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是否会促进或阻碍彼此的交流互动?中非合作的未来有怎样的近景和远景?
图 观察者网/高艳平
以下为演讲要点直播:
林毅夫:
非洲是目前经济最为落后的大洲,据联合国数据,43%的非洲人,每天的收入在1.2美元的极度贫困线之下。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不是大家常常提到的那些——不是非洲人不努力,不是非洲人没有企业家精神,也不是非洲政府不作为。
非洲曾经长时间被西方殖民,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以西方国家为参照系——非洲人看到西方有什么,他就想要什么;看到发达国家有资本技术密集大产业,他也想建立资本密集型大产业。
在这样的经济思想指导下,加之西方给非洲开出的包括“休克疗法”在内的“药方”,从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非洲经济发展走了很多弯路。
但反观那些曾经也被西方国家长期殖民、现在经济发展很好的国家,他们往往不盲目以西方国家为参照系,而从自身条件角度出发,有什么发展什么,不希冀所有的基础条件都准备好了,一步到位发展高附加值、资本密集大产业。
一开始,自己有什么就发展什么,按照比较优势学说,人口多,劳动力就便宜,高新技术少,就先发展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随着一点一点的积累,产业逐渐升级,慢慢地,政府需要为企业建设基础设施,但政府建设基础设施的能力也非常有限,这时候就需要进行资源配置,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能显著看到成效的地方,在这其中,就需要产业政策发挥作用。
这样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制度安排的过程,才能使非洲的经济越来越好。
林毅夫接受观察者网专访 图 观察者网/高艳平
与此过程相反,结构主义所提倡的向西方学习是行不通的,自由主义提倡的“有限政府”也无法有效促使产业升级,新的产业出现。
之所以倡导新结构主义,工业革命的例子也可以佐证。工业革命开始时,是从轻工业纺织业开始的,也是附加价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北美也是这样,亚洲国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也是这样,上述这些国家和地区随后的产业不断升级转型也是成功的例证。
如今,非洲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窗口机遇期,随着中国经济产业不断升级,必然有一些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需要转移出去。
但就算是接收中国的产业转移,也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这时候,中国正好提出了“一带一路”,为非洲带去基础设施。
思路决定出路:先要看这个国家有什么,能做好什么,通过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首先将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不能想着“一口吃成大胖子”,一定要秉持实干精神,在这其中,需要基础设施,需要较好的营商环境,国际买家的信心。
要做到上述三点,可以以中国的发展为模板,比如设立经济开发区,在开发区内建立基础设施,招商引资,营造较好的营商环境。先改变部分,再改变全国。
之前我带着我的报告去到埃塞俄比亚,该国皮革产业工资是中国工人的十分之一,但皮革产业依然被中国皮革挤压得不行。随后,埃塞尔比亚总理按照我的思路尽快招商引资,培训员工,很快,埃塞的皮革就发展得很好,出口多个国家,目前,埃塞已经成为了非洲招商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
这一个案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仅埃塞按照这个方式经济发展了,卢旺达也是这样。
就像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没有人看好亚洲的经济,但几十年过去了,亚洲不仅涌现了一批高收入国家,而且经济规模、市场容量不断扩大。
非洲也是一样,现在大家都不看好,但发展潜力无限,期盼着非洲成为富裕社会。
图 观察者网/高艳平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吴娅坤
-
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