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侠客岛:为何几省份主动自曝GDP“注水”?
关键字: GDP注水GDP挤水近期,内蒙、天津先后“自曝家丑”,主动给自己的GDP“挤水分”,河南、山东、海南等全国多个省份也淡化了GDP增速目标,提出要甩掉“GDP增速包袱”。
为什么这些地区要主动给GDP挤水分?微信公号“侠客岛”1月15日发文称,“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诱惑太大,以及对弄虚作的处罚不严构成了地方数据造假的冲动。
然而,统计数据造假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其实对地方的财政影响很大。地方公共预算收入高估,中央转移支付就会减少,用于当地的财政支出也减少。自从去年开始,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债务已经明确开始严控,在此背景下,挤水分、期待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以下是文章全文:
最近,几个省份正在主动给自己的GDP“挤水分”。
先是内蒙,核减了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之后是天津,将2017年预期的1万亿GDP直接挤掉1/3,调整为6654亿元(观察者网注:此处是指天津滨海新区的GDP,并非天津全市的GDP)。
很有意思。除了讨论下一个“自曝家丑”的会是谁,大家更关注的问题显然是:为什么这些地区要主动给GDP挤水分?
现象
GDP注水的恐怕并不限于这两个地区。去年12月,审计署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全国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区)虚增财政收入就达15.49亿元;而如果你有心去把过去几年各省市的GDP数据相加,其总和和总增速超出全国GDP的最终数据,也是常见的现象。
主动挤水分的“开创者”,则是去年的辽宁——在该年度的辽宁省两会上,省长陈求发曾以罕见的坦诚,揭露出了辽宁统计数据造假的伤疤:“我们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认真地挤压水分,2015年夯实了财政收据,2016年以来努力夯实其他经济数据”;
而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团组会议中,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希则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过去一段时间内省内弄虚作假的恶劣风气:有一个镇,一年财政收入160万元,最后报成2900多万元;一个市,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81家,却上报成1600多家。
曾有专家测算,一些辽宁的县区,过去经济数据至少有20%-30%的水分。用一位辽宁官员对媒体说的话讲,“不客气地说,在经济数据上,前一任挖了一个巨大的坑,而且欠下了巨额债务,辽宁现在不是在平地起楼,而是在坑底爬坡。”
如果横向比较则可以发现,这两个地区出现的统计数据造假问题,在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意见中已经有所体现。2017年6月,中央第二巡视组对内蒙和吉林反馈“回头看”情况时,已经指出“有的地方经济数据造假”;而在2014年7月、2016年5月巡视组对辽宁的两次反馈中,均指出“一个时期辽宁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
换言之,地方统计数据造假的情况,中央是掌握了的。2017年底,就在天津挤水分之前,《天津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挤干水分关键要“舍得” 》的评论员文章,里面说:“注了水的、虚高的,甚至是弄虚作假的经济数据,从面子上看,地区GDP涨了,位次排名靠前了;从里子上看,百姓的腰包没有真正鼓起来,人民福祉没有真正增加,反过来,还可能会影响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决策,透支发展潜力,造成’灰犀牛’的大概率风险。”
这段话说得透彻。GDP虚高虚胖,可能让官员“面子上”好看,但其实并未落到实处,反而给未来增长加重了负担,甚至隐蔽了风险。
那么,为什么地方会有“数据造假”的冲动?
- 原标题:【解局】为何几省份自曝GDP“注水”?来自中央与现实的双重压力
- 责任编辑:李焕宇
-
“没有中国技术设备参与,我们已无法实现盈利” 评论 303000亿美元方案通过了,发展中国家怒斥:屈辱 评论 230“中欧接近谈妥,即将取消关税” 评论 248“这是中国的非凡机遇,德国和日本远远落后了” 评论 177“日产在泰国优势,被中企取代了” 评论 111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