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在国家认同上‘欠的债’,现在要两手抓补回来”
现在香港一方面正由治及兴,另一方面还有土地、住房、青年就业与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要是解决得不好,那学校教育在文化与历史方面即使有所改善,也是不够的。国家的认同不能没有经济和社会基础。[全文]
-
中共如何避免“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中共怎样持续保持先进性,是非常重要和现实的问题,也是真正为民族为国家负责任的关键命题。我们今天之所以一再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因为如果仅靠党员数量,还不足以证明中共今天的正当性和今后的先进性。[全文]
-
中美会谈后再谈这个问题:“为什么需要了解中国?”
“民族国家”体制是帝国模式逐步走向衰亡以后才出现的国家形式。中国从来都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帝国。秦汉以来中国维持的“大一统”国家形式,特点之一在于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两相比较,中国是多元一体,西方是一元多体;中国是和而不同,西方是同而后和。[全文]
-
冷战时民主国家恰恰是社会主义阵营,什么时候成西方专利?
国际关系中的联盟以利益为基础。非西方国家中西方只接纳了日本,但依然视其为“经济巨人、政治矮子”。中国不信奉西方体制、价值,以中国的体量,美国更不能容忍。面对中国带来的冲击,西方集团必然会去维护“冷战成果”。只不过今天的“领袖”美国不同以往。[全文]
-
“普世价值”脱离历史,“民主”不应被赋予道德含义
“三权分立”在西方国家也不是普遍实行的制度,却要求所有国家都得照着做,不着照做就被污名为“威权国家”、“非自由国家”甚至“极权国家”、“流氓国家”,使这些本来在历史中形成也在历史中不断演变的东西,变成不只是政治标准甚至还是道德标准。[全文]
-
中国对欧让步太多?与世界融合符合中国发展利益
毫无疑问,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对于中欧双方是双赢。这是继RCEP之后对世界经济又注入了一针信心稳定剂。外部世界越不确定、竞争越激烈,我们恰恰应该要更加开放,而不是用封闭对待竞争。[全文]
-
RCEP为欧盟敲响“警钟”?反而促进中欧谈判
RCEP为欧盟敲响“警钟”?欧洲即将联美抗中?实际上,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已进入倒计时,之后将是更重大的中欧自贸协定。RCEP其实正面推动了中欧谈判。任何话题在欧洲都会有各种“叽叽喳喳”的声音,我们无需过分解读。[全文]
-
现在轮到中国谈“思想” 了吗?
一些网友认为现在还轮不到提“思想的中国”。历史或逻辑上,不是必须等到经济发达了,才有资格产生思想、谈论思想,这是“庸俗决定论”。“中国”一词包含几千年的思想文化资源,它就在那里,只有我们对其“自觉”与“不自觉”的问题,我们“不自觉”,不等于中国思想就不存在。[全文]
-
欧盟一体化阻力重重,何来“全欧一致”对华政策?
在欧盟内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各国的诉求、追求不一样,背后是利益或利益的轻重缓急不一样。欧盟从15国一下子扩张到25国,是不是急了点?这不是一体化意义上整合,而是扩张。无疑,一体化就受到来自内部的阻力,还怎么“全欧洲一致”的对外政策和对华政策?[全文]
-
欧洲一体化仍在进行,对华问题并非和美国穿一条裤子
英国外交一贯喜欢“独树一帜”,遵循的是务实的实用主义。德国并不希望欧洲多国各自为政,而是主张欧洲实行统一的对华战略。而认为欧洲站队是该选中还是选美的想法,不够客观,因为欧洲有自己的定位。[全文]
-
欧盟主席最头疼的事,中国两千多年前就解决了
“18世纪以来我们所知道的那个世界正在走向终结”,整个世界正在进入重新排列组合、重新洗牌、重新博弈的过程中。有人用了“西方之乱,中国之治”来形容中欧关系,虽然前景光明,稳定很强,确定性很大,但更大的确定性在于中国本身。[全文]
-
有人问我改革开放的经验,我心中浮现出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亚当·斯密在北京》问到,为什么中国这个文明,1840年后看来气息奄奄,100年后又站起来了?这是站在世界历史的角度。我们作为第五大文明,是从延续5000年的文明走出来的,100年算什么?那仅是历史的一瞬间。[全文]
-
如何将中国的天下观与世界观打通?
今天的世界观、天下观不是简单地去处理国际关系、双边关系、外交关系,而是用新的世界观、天下观去面对世界性的社会失范、政治失序、安全失控、制度失灵和精英失职,而面对这些“失”,也有所得,那就是我们正处在国际关系重建、国际秩序重构、国际规则重写、国际治理重塑的历史进程中。[全文]
-
中国道路不具有普世性?说反了吧
有人说中国特色仅仅是个案,没有普遍性。其实一种发展方式跨越时间越长,覆盖空间越大,包含的个体越多,它的普遍性就越强。中国在30年中实现了13亿人口平均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最大的减贫、最快的人口流动、最剧烈的社会变迁,这都是中国道路成功且具有普世意义的明证。[全文]
-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是发展中国家独一无二的
中国近代的这段历史,中国妇女通过参加革命来获得解放的运动,本来应该作为阐释20世纪的整个女性主义或者性别平等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和理论资源,但这样一个资源,直到现在还没有进入到社会科学的基本叙述里。性别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一种方法、一种看世界的角度,是从实践中来的。把中国实践纳入性别主义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全文]
-
中国复兴的逻辑是什么
中国不同于其他很多国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性质。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认识路线,而只是在姿态上、形式上回归,还是不能激活人民群众作为国家主人的那种力量。这种人民主体性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相得益彰,是中国道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