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晟:体育不需要“为改革而改革”
关键字: 乒乓球比赛中国队中国体育改革体育总局改革乒乓球刘国梁在国家各方面实力每一天都在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已经不会再像容国团时代那样为一块乒乓球金牌而振奋,也不会为失去一块金牌而失落。即使是乒乓球迷,看着中国队中这些“大魔王”、“六边形战士”一次次包揽金牌已经司空见惯,反倒是讨论日本选手福原爱和石川佳纯之“萌”更有热点。铁打的福原爱,流水的中国大魔王,爱酱不哭……
怎么看待金牌、怎么看待竞技体育的意义?无论是对体育总局的巡视反馈,还是体育总局新任局长上任所发表的一系列言论,都一再强调之前体育界的突出问题在于重视成绩而忽视管理,传达出的价值观是不会继续将追求成绩、争取金牌放在首位。
这种改革思路,或许可以大体上理解为淡化金牌观、淡化竞技体育,而这也是过去许多年中许多媒体一直鼓吹造势的方向。
媒体对于中国的竞技体育贴上“举国体制”这一标签之后,对其人才选拔、国内竞争、队伍管理各方面一直批评甚多,给公众一种强烈的印象:中国体育的好成绩来自于国家倾尽全力的投入,同世界上其它国家的业余选手之间的投入完全不成正比,而这种投入则是以牺牲群众体育资源为代价的。
但事实上,201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显示,竞技体育方面的开支总计103.61亿元,如果说这个规模的开支就称得上“举国”之力,那不免太低估中国的经济实力了。而如果因为大部分运动员教练员在国家财政内领取工资就算是“举国体制”的话,那中国也可谓三百六十行,行行皆“举国”了。
如果真有那种被批判的所谓举国体制存在,有辉煌战绩的项目自然可以被视为典型,因而也被当作改革需要突破的坚固壁垒。但当改革真的来临之时,被媒体教(忽)育(悠)多年要批判举国体制、否定金牌政绩观的公众居然不太买账。而由此引出的真正思考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否真的构成一种矛盾?过去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道路,是否真的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因而必须改旗易帜、改弦更张?
从体育本身来看,无论是顶尖高手在奥运赛场上的对决,还是普通个人在跑道上的独行,都充满着挑战。无论是在挑战对手还是自我,都需要源自于一种激情,竞技体育相对于群众体育的意义正在于提供这样一种激情,让普通人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从而投身其中。而既然是挑战,就存在对于胜负的追求,对于普通人而言,没有人会因为纯粹的失败而喜欢上一项运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31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我们不以胜负论英雄,同时英雄就要敢于争先、敢于争第一。”竞技体育能够敢于争第一,才能够树立起英雄;有了英雄,才能够振奋群体体育的参与精神。竞技体育对优异成绩的追求,和群众体育对大众健康的追求,并不构成一对零和博弈的矛盾。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对立,某种意义上类似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是一个为批判体制而制造出来的伪命题。
- 原标题:小球推动大球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李泠
-
中方回应: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 评论 90默克尔:当初要不是我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 评论 214“轻视中国,短视且不明智” 评论 94欧盟向中国靠拢?“没那么简单” 评论 98为劝阻特朗普再下黑手,美媒急得搬出钱学森 评论 359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