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刚:曹德旺中美“成本比较”背后 是中美增长体制的较量
关键字: 曹德旺曹德旺跑了中美成本比较中国制造税收美国中国【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刘刚】
曹德旺关于中美“成本比较”的访谈,指出了中国工资低、劳动报酬份额少、税费高的现实,吐槽了工资上涨问题。但是如果从社会有机整体来看,没必要过多担忧:
中国的增值税在出口时是退税的,对“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相对较小;各界批评的“税费偏高”,则是中国经济的高储蓄高增长的“优势所在”。
而曹德旺的观点中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去工业化”问题,却被忽略了。其间的逻辑需要做一些简要的必要的澄清和解读。
税费差别背后:高增长体制VS.低增长体制
曹德旺提到最多的是税收的差别问题。其实,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美税收差异背后是两国“积累率”的差别,由此能够看出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的高增长体制,而美国则是一个高消费的低增长体制。
其中的逻辑也并不复杂,主要涉及税收的“转嫁”和“退税”问题。
熟悉税收和经济理论的读者比较清楚:中美税收体制的差异其实主要是“流转税”与“所得税”的差异。
中国以增值税等流转税为主,美国以收入所得税为主。流转税一般也称为“间接税”。所谓间接税是指,增值税等流转税,在商品生产流通环节地征收,会成为各企业的“成本”,推高产品价格,从而使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承担税收。
这就是所谓的“税收转嫁”。这种可以转嫁给消费者的税收,其实是通过对生产经营者征税的方式对消费者间接征税,故称“间接税”。
而美国税收的主要来源——所得税则直接向收入所得者征收,故称“直接税”。
明白了这些背景知识,可以看清背后的逻辑:美国以所得税为主,说明美国人在获得收入的同时已经支付了需要承担的主要税收。
中国的所得税相对少,说明中国人在获得收入时承担的税收要少一些,主要的税赋按增值税这种“间接税”征收——“间接税”体现在产品价格上,谁购买产品,谁承担税收。
因此简要来说,美国的办法是“谁收入,谁交税”,用“上过税”的收入再去消费,不需要再承担更多税赋。中国则相反:“收入”本身不需要交太多税,是“谁消费,谁交税”。
(当然,这是相对来说的:中国也有所得税,美国购买环节也有消费税——但中国的所得税征收范围和力度要低,西方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只是部分产品,税率也低于我们普遍征收的17%的增值税,而且中国在增值税的基础上也征收消费税。所以相对而言,中国消费者在购买环节承担更多税赋,美国人在获得收入时承担更多税负,而购买环节承担的税负低于中国。)
因此,美国的税收是收入获得者承担,而中国的税收则是“消费支出者”承担。因此,相对而言,中国的税制更鼓励储蓄积累,而美国则鼓励消费。
即使没有政治经济学基础的朋友想必也明白这个道理: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部分越多,积累的部分就少。
换言之,用于当下享受的部分越多,用于未来增长的部分也就越少。因此,中国税制背后,是一个努力提高积累率的“成长性”经济体,而美国税制背后则是一处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的“成熟”经济体。
到底哪种体制更好?就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则言,提高积累和增长速度不是什么坏事。
虽然中国的消费占收入的比率低,在GDP中占的份额偏低,但是消费的增长速度明显比其他国家快得多。从长期来说,这更有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
相比之下,美国这种高消费经济体,虽然消费份额占比较高,但是,经济增速太慢,受经济增速低影响,其消费的增长也快不起来。
因此,从长远来看,即使进入到了高收入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肩,多一些积累,快一点增长也不见得是坏事——即使以后富起来了,中国也不见得需要像美国这样“败家”。
所以说,一味批评中国的以“增值税”为主的税收体制,要求税制急转进入以所得税为主的“新体制”,也不是一个客观成熟的态度。在这方面,媒体的论调,可能需要降降温。
此外,这里还有一个延伸出来的问题,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增值税提高了产品价格,会不会降低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呢?
应该说,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曹德旺也介绍了,出口产品还会给予相应的“退税”。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在国外买到的中国产品会比在国内便宜:
在国外,一般以“所得税”为主,收入本身已经“上过税”了,买商品不需要再承担更多税收;在国内,以“增值税”为主,收入交的税少。
如果消费者是“在国内赚钱在国外花”,则意味比国外居民省去了很多“所得税”,同时在海外购物时又省去了在国内需要承担的“增值税”——里里外外都减、免了税收,自然有“便宜”可赚。
换句话说,当前时兴的“海外大采购”实际上是以旅游的方式“合理避税”,也是我国在不改变高增长税制的基础上,利用海外市场给本国居民“减税扩内需”——
最后拉动的还是中国自己的生产,因为我们买到的(包括著名的“马桶盖”)主要还是“中国制造”。
这是一个中国经济体、中国消费者和海外市场“三赢”的格局,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再强调一遍的是,相对于难以下降的工资水平,税费是可以视经济形势调整的。
中国可以下调税费空间大,反而说明“中国制造”抵御未来风险的“降税空间”更大,说明中国经济具有更大的“抗打击”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要跟中国打贸易战,中或输?还真没那么悲观。
- 原标题:刘刚:曹德旺中美“成本比较”背后 是中美增长体制的较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苏堤
-
逮不逮捕?美西方“裂”得更严重了 评论 88不藏了?美防长自曝有“仁爱礁特遣队” 评论 219普京回应:是新型中程高超音速导弹 评论 278“中国在量子领域专利数第一,中美未来竞争更激烈” 评论 124未携核弹头?不是洲际弹?俄方:不予置评 评论 163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