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丽安的“大陆二十年”:从来没觉得自己能够如此接近祖国
关键字: 卢丽安我以台湾的女儿为荣我以身为中国人骄傲卢丽安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市,于1997年开始在复旦大学任教,从此成为了一名定居上海的台湾同胞。2017年,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卢丽安以十九大党代表的身份进入了公众视线。她在会议期间说:“我以台湾的女儿为荣,我以生为中国人为傲。”“我爱台湾,也爱大陆,就像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卢丽安的发言引发了众多舆论。
12月5日,澎湃新闻采访到了卢丽安,听卢丽安回忆了她的求学经历,她在大陆的这20年以及她的入党过程,她也为自己的发言带来的“卢丽安效应”而感到欣慰。处在风暴中心,卢丽安显得忙碌而平静,至于外界喧嚣,卢丽安说,希望大家不要再过于纠结历史问题。
以下为澎湃新闻报道原文:
卢丽安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能够如此接近祖国。
那是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开幕,她走进人民大会堂。两千多名来自不同省份、不同领域的党代表聚在一起,大家口音各异,却又彼此友善,好像一个大家庭。
但她又感到些许焦灼。会场内部,有两块巨大的屏幕,里面播放着祖国大好河山的航拍画面,每一帧都很美。卢丽安盯着看了好久,希望看到台湾的风光。
台湾,也是卢丽安和丈夫的家乡。他们在那里出生、长大,远渡重洋留学,之后又回到祖国大陆。
在大陆定居的20年,卢丽安从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成长为一名十九大代表。
她像爱爸爸妈妈一样,深爱着台湾和大陆。她也在身体力行,希望有更多岛内乡亲放下成见,来认识大陆的制度与前景,参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这样的卢丽安,算是爱国吗?
很多年前,她就思考过这一问题。她说“爱国”两个字,听起来有些抽象,有些冰清玉洁,又有些让人面红羞赧。
在卢丽安看来,自己和丈夫都是平凡幸运的大学老师,不同的是,他们选择回到祖国大陆,而非偏安东南岛屿。中国古代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传说,寓意鼓励人要有理想抱负,更要有一股不畏困难俗见的执著。
至于他们自己,充其量只是许许多多的愚公和精卫之一,要移的,是那沉重塞滞、不利社会发展的反智大山,要填的,是那一湾把亲情、乡情阻断的海。
童年时期的卢丽安。本文图片均自澎湃新闻
小镇姑娘
卢丽安和丈夫抵达上海是在1997年2月18日。
第二天晚上,邓小平去世,举国悲恸,也让隔天一早准备去复旦大学报到的夫妻俩多了份忐忑。
他们生怕时局有变,到学校一看,才发现担忧太过多余——办公教学井然有序,肃穆中人们继续忙碌。两人先去人事处填表、办工作证、再被带到各自所在的院系。主管教学的系领导把教科书和课程安排交给卢丽安,又特意领她认了一遍去教学楼的路。
同事们都很客气,点点头,“喔,你就是那个台湾人。”
没错,台湾,海峡对岸那座宝岛,那里也是卢丽安的家乡。
1968年,卢丽安出生在台湾南部的高雄市旗山地区。
她是在小镇长大的孩子,家乡处在一片山谷地带,种植有大量香蕉、椰子和槟榔。小镇隔壁,是以客家文化浓厚著称的美浓镇,再往南,是闽南人和客家人占多数的屏东县。
童年的卢丽安,喜欢玩远远胜过学习。天气好时,她就带着弟弟妹妹在外面“疯”,煨鸡蛋、烤地瓜、捉鱼虾,再沿着一望无际的长堤不停向前走。
一直向前会抵达哪里?小小的卢丽安从未想过。她只知道,自己野归野,但不能太“造次”。因为父亲是医生,母亲当过中学老师,周围的人几乎都认识卢家,这也是小镇生活的奇妙所在。
小学五年级开始,父母开始重视卢丽安的教育。他们请来家教,为女儿补课,卢丽安也好像开窍一般,甚至在初中升高中时考上了大名鼎鼎的高雄女中。
“全家都为此跌破眼镜。”卢丽安说,高雄女中是整个高雄、甚至南台湾数一数二的女子学校。她报考那年,全镇只有3人考进。所谓人生四大喜事,金榜题名算其一,连镇长都带着人敲锣打鼓、登门道贺。
十几岁的卢丽安,对未来还没有太多规划。
- 原标题:卢丽安的“大陆二十年”: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能够如此接近祖国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童黎
-
事关中国FK-3,塞尔维亚:这是一个“里程碑” 评论 12“中国真出手怎么办?企业紧张研判…” 评论 47“德国特朗普”仍有幻想:挨美国打,先别还手… 评论 94要么续约,要么赔钱!斯洛伐克威胁报复 评论 109中方黑客盯上“美方制裁名单”?外交部驳斥 评论 30最新闻 Hot
-
以己度人?“中方为了谈判筹码”
-
事关中国FK-3,塞尔维亚:这是一个“里程碑”
-
“中国真出手怎么办?企业紧张研判…”
-
内斗再升级,她被“逐出”国安会
-
美媒盘点“今年最令人兴奋的新型列车”,这样提及中国
-
福山拱火:美国没法部署足够军力阻止中国,得拉上日本
-
俄方明说:只有美国赢了
-
胖东来公布员工结婚执行标准
-
马斯克“炮口”转向英国:重新选举吧
-
“墨西哥此举是针对中企”
-
“钻不了了,宝贝,钻不了了”
-
“顾问苦口婆心地劝,拜登仍决定否决日铁收购”
-
九成纯电动,“首个停售燃油新车的国家将诞生”
-
特朗普:我为什么要放弃TikTok?
-
“德国特朗普”仍有幻想:挨美国打,先别还手…
-
巴勒斯坦学者:关于加沙的声音少了,但我们不是简单的伤亡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