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涯:留学归国从教三十年 林毅夫在孤独中前行
关键字: 林毅夫林毅夫归国从教三十年产业政策之争张维迎【编者按:值林毅夫留学归国任教30周年之际,林毅夫众学友及他的弟子们纷纷撰文祝贺林毅夫。北大金融系副教授唐涯亦赐稿观察者网,回忆她与林毅夫老师的点滴故事,读来感人肺腑。林毅夫对观察者网关爱有加,我们在此也一并向他表示祝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唐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章》
想起林毅夫老师,我脑子里跳出的第一个词语竟然是“孤独”。闭上眼浮现出的,是一个挺拔的高大背影,不知疲倦地走在一条宽阔的、但车流稀疏的大路之上。阳光从他肩上滑落,落在地上的影子,倔强中透着一丝寂寥。
对于我们前后好几代的经济学子来说,林毅夫以及他创立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 ,曾经是殿堂级的现象,当年CCER几大创始人,海闻,张维迎,易纲…..每个人都是一出波澜壮阔的时代大剧,宋国青,周其仁等元老教授则以其无与伦比的犀利和深刻,多年如一日站在中国宏微观经济学的巅峰。这个机构曾代表了传奇,热血,和中国士大夫“经世济民”的终极理想。
林老师毋庸置疑是个中典范。从台湾的“十大杰出青年”,凫水渡过海峡的林正义,到北大学子,芝加哥大学博士,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林毅夫,再到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人,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林毅夫,再到“新结构经济学”创始人和倡导者林毅夫……
在“国之重器,著名经济学家”的耀眼光芒下,他与稚儿妻子一别四年,辗转万里在美国相见;他永诀家园,生不能养,死不能送,只能伏地恸哭遥祭父母;他一反“知识分子”弱不禁风的姿态,在北大校园拔拳怒怼泼皮暴发户…..
他生命的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真真有如这个时代“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风云际会。
有的人,注定要和时代相遇交汇,再超越时代。
台湾海峡漂着林毅夫的乡愁和家国情怀。图为台湾西子湾风景
领悟《中国的奇迹》
我第一次正儿八经读林毅夫老师的书,是出国不久的一个夏天。当时因为SAS,机票便宜得难以置信,800加币往返,中途在日本转机。旅途漫长,我将从国内带来的一本《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放进了背包。那个时候林毅夫的名声已经如日中天,但是我生性懒散,除了啃必须啃的专业书外,更喜欢在网上游荡,对于大部头的文章,一直有点敬而远之。这次倒是好,机舱里被隔绝得人事两茫茫,反而静了心读书。
我们这代人恰好成长在中国经济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飞速发展的时代,父母念叨的贫穷和童年时代隐约的匮缺记忆很快被滚滚而来的物质湮没,“增长”对我们而言,更像是个自然的结果。作为一个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我对市场的认知是“理所当然”,很少会去思考市场背后的“制度”和“演化变迁”。
但在这次20个小时的飞行中,我将这本不算“轻松好看”的书读完了,脑子里飞速闪过的是自己从小到大的很多事情,看过的很多农村题材小说,父母念叨过的很多历史,甚至课堂上折磨过我的各种增长理论,Harrod-Domar模型, Solow模型,都以一种奇怪的方式都涌入我大脑 ——“经济增长”第一次在我脑中有了具象的涵义,我从小到大所经历的一切原来都是源自一个“增长奇迹”,而这个奇迹,是要素禀赋与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框架性思维的重要性。大道至简,很多事情,看似眼花缭乱,纷繁芜杂,但是一旦立足框架,就迎刃而解。
我对写出这本书的人充满了敬意和说不出的好感。林毅夫这个名字,也从一个“与我无关的超级大牛经济学家”成为了“影响我的一本书的作者”。这中间的微妙分别,大概只有当事人明白。但是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和这么个牛人有什么交集。
第一次见面:没有“敷衍”二字
世界上的事情倒是很奇妙。我2010年我回国,去了北大光华教书,自然的与北大经济学圈子里的人熟悉了起来。
最先见到的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宏观第一人”宋国青老师。初次见面在他蓝旗营的家里,大概只有三,五句话的功夫,老爷子对我的特点(强项和弱点)就了解得一清二楚。聪明无双,大概就是指这样的人吧。但犀利之外,他又显得很小孩子气,嘟囔抱怨自己的牙齿不好,但是怕疼,不愿去“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种牙,充分流露出对于咬不动的食物又爱又恨的心事,逗得我哈哈大笑。
见到林毅夫老师则是2011年的夏天了,大概是7月份吧,我和徐远在校园里瞎逛,盛夏的未名湖垂柳依依,蛙声零星,远远看见几个人站在湖边,徐远突然惊呼一声“林老师”,拉我跑过去,我这才知道,面前这个穿白色衬衣的高大的中年男子,就是传说中的林毅夫。
因为有见老宋的经验,我全无初次见“大牛”的局促拘束。那时候老林还在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的任上,我记得他们在聊这几年在发展中国家调研的感触和经验,我家里做外贸和海外投资的,对有些国家略知道点皮毛,也就信口开河的插嘴乱说。林老师居然听得很认真,然后很认真的一一给出自己的判断,他的眼神如此专注,表达如此诚恳,我怀疑他的人生字典里从没有“敷衍”这个词语——后来证明,这个怀疑是对的。
理解林毅夫的“弯道超车”
2012年之后,林老师回国。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开始力推“新结构经济学”。在他的办公室里,他在《繁荣的求索》和《本体和常无》两本书上用心的签好自己的名字,很郑重地递给我,嘱咐我好好读,好好思考。
那时候我还忙着写象牙塔的学术论文,匆匆把《繁荣的求索》看完了,大体上明白了老师是顺着《中国的奇迹》的思路在拓展衍生,他在前些年归纳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观察到的绝大多数国家的发展路径,讨论一种经济学的新框架性思维,这个框架把经济增长的“前提”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考虑进来:
一个经济体在某个发展阶段的增长不是简单的“市场化”的结果,而必须考虑这个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因此,与其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市场基础设施(i.e.,道路,交通,通讯,金融,法律,市场管制等软硬基础设施)就会对经济增长起到关键作用。
当年我模模糊糊觉得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想得不是很透彻,也就放下了。
2013年,我痛下决心告别纯粹的象牙塔学问,开始大量地作企业实地调研。从山东的日照钢铁,到湖南的三一重工,从上海的上实投资,张江集团,到浙江的大批中小民营企业;2015我开始研究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从盛大,九城,完美世界,到蚂蚁金服,天神娱乐——中国的企业史,就是一部改革以来的经济史,所以被逼着将中国改革这几十年的历程梳理了一遍,然后我常常到老师那儿去聊会儿天,主要是聊自己在外面看到的很多现象,听听林老师的意见。
每次他都饶有兴趣的听我说这些微观的事情。他参观过三一,对于三一从德国制造的“学生”到“主人”(注:2012年,三一收购了曾被自己追赶多年的德国王牌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普茨迈斯特)的过程很感兴趣,一直追问在“追赶”到“超越”的过程中,企业做对了什么。在这些细节基础上,他又总会回到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做出自己的判断。
我当时已经感到在互联网企业这一块,中国某些企业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竞争力,所以问老师对现在的互联网企业怎么看?那次我记得林老师沉吟了一下,非常坦诚的说:
互联网这一块我研究不多,但是我想思路可能有某种相似。他给我仔细的讲述了新结构的五类产业划分,传统型,追赶型,领先型,弯道超车型,以及基础研发型。今天的中国作为中等收入国家,在人力资本方面还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所以某些新兴科技行业,比如移动通信行业,研究成本相对较低,研发周期短,应用快,而中国具有13亿人口的应用市场,技术应用型的企业可能发生化学反应,有希望实现对发达国家的弯道超车,他举了小米做例子。
过了好几个月,一个回国讲学的朋友和我聊天,突然问我,为什么国内生活这么方便,点餐,购物,打车,什么都一个手机搞定。他是个严肃的经济学者,提出这个问题也是严肃探究的,我突然想起了老林说的“弯道超车”的概念,然后发现从这个方向上,中国很多互联网的独角兽企业,i.e.,美团,滴滴,都变得更容易理解。
2016年好几件事情让我对林老师的理论有了新的认识。第一件事是我开始疯魔般的看蚂蚁金服这个案例,虽然至今还处在魔障中,但是发现老林的逻辑是有很强解释力的。
早期的支付宝就属于“研发周期短,研发成本不高,应用快”的产品,因为当时的中国是深度金融抑制的国家,为淘宝的担保交易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场景,所以支付宝迅速“弯道超车”——今天中国在移动支付方面,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了。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苏堤
-
“史上最愚蠢的贸易战!” 评论 34加拿大报复:将对部分美国产品征收25%关税 评论 121特朗普关税大棒下一个挥向欧盟? 评论 174“霸榜全球140个市场”,拉新最多的是… 评论 190他罕见“认错”:在这方面,我们一直站在历史错误一边 评论 197最新闻 Hot
-
“霸榜全球140个市场”,拉新最多的是…
-
他罕见“认错”:在这方面,我们一直站在历史错误一边
-
“政治清洗”?数千名FBI特工被“拉清单”
-
他写的这篇小作文,竟是英伟达市值蒸发6000亿美元的重要催化剂
-
他俩首会面,“谈了DeepSeek和AI芯片出口”
-
五角大楼下手,“有些员工为使用连上中国服务器”
-
果然,台当局又跳了出来
-
美媒复盘:为何中国科技一再让西方措手不及?
-
67人无一生还,特朗普暗示“原因”
-
美智库高级总监眼馋:咱们去偷中国工程师
-
美议员着急:美国迷迷糊糊就走入中国陷阱
-
这个美国反华机构,也盯上Deep Seek
-
鲁比奥将来访,巴拿马总统:运河问题不容谈判
-
鲁比奥泼脏水:一旦开战,中国能关闭巴拿马运河
-
“是谁说我们1000万美元搞AI,肯定没戏?”
-
美国24年来最严重空难!“恐无人生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