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右翼史学家是如何为倭寇辩护的?
最近几年,与日本右翼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史家宫崎市定的著作被大量翻译到中国,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中颇为流行,成为了大众历史领域的新宠。不过,宫崎市定不仅是一位史学研究者,而且早年还参与了日本的侵略战争。[全文]
-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何看待儒家民本思想?
能否澄清儒家民本思想的本来面目,能否剖析民本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能否揭示先秦和明清之际相关政治言说的具体诉求,对于在思想层面普及名副其实的民主理论而言至为重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理论课题。[全文]
-
70多年前一本关于“帝国主义”的小册子,能给今天带来什么启示
胡绳承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面貌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表示帝国主义理论不再适用。而是需要人们根据新的时代特征,从先前的理论出发,进一步加以完善、转化,让理论能够和新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分析资本主义的新动向。[全文]
-
走向“政治成熟”的契机 ——新媒介与当代中国青年新历史观的形成
不少青年人正在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共性的中国近现代史观,即不再把中国共产党之外的各种政治力量视为近代中国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而是借由新媒介所提供的史料、数据与中外比较,认识到它们自身有着十分明显的缺陷与弊端,不足以承担救国救民的重任。[全文]
-
毛泽东对官僚主义的剖析,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克服官僚主义,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官僚主义的剖析与批判,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一直警惕党内滋生官僚主义。[全文]
-
我们不否定入关学,但要看到这些问题
“入关学”的讨论,不禁让人想起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入关”之后会怎样?在“入关学”的话语里,不但要注意到早期建州女真之勇武,更要注意到清中叶以后统治集团之堕落。从吸取历史教训的角度而言,后一点甚至更为重要。[全文]
-
在国民党人士眼中,南京国民政府有哪些毛病?
南京国民政府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培养了一些各行各业的人才;在财政与金融领域引进了一些现代的管理方式;在基础建设方面修筑了公路、铁路;在抗日战争中,为抵御侵略者作出了贡献。但是,这个政权一直存在着一些从未被认真解决的基本症结。[全文]
-
应对疫情要靠“政治能力”,它从何而来?
对于谈政治的人,为了让所谈论的内容更具质量,似乎也应具备一定的政治能力。近代著名地理学家沙学俊在1940年代的一篇文章中谈到,许多以“开明分子”自诩的人,“在团体活动中,他们往往胸襟狭、气量小、有学问不一定有能力,尤其是领袖能力和组织能力。[全文]
-
重建中国历史的“大一统”叙事,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有识之士之所以苦苦探寻救亡图存之道,不正是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严重危害到了中国的疆域版图,也就是政治统一,让中国有惨遭瓜分之险?而许多对国家问题的分析与论辩,都基于如何维系历史中形成的统一之局。若没有这种强烈的救亡意识,时人哪里会孜孜不倦地探寻西洋诸国的富强之道?[全文]
-
“官僚主义式”政治留下的历史教训,值得警惕
民国政治的官僚作风更是当时许多人的批评对象。政治公文里的“等因奉此”几乎成为民国时期官员形象的代名词。不少机关既缺乏能严格执行的规章制度,又没有良好的政治风气。贪污、无能、颟顸、推诿,几乎成为国民党政权的主要标签。[全文]
-
警惕“文牍政治”成为滋生官僚主义的温床
“官僚主义作风反了多次,还是存在,甚至比较严重,官僚主义思想也比较严重。打击迫害、假公济私的事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你们知道得比我多。但报喜不报忧,这也是官僚和封建的东西。做官有特权、有政治需要、有人情关系。县官不如现管,假话满天飞……”[全文]
-
关于工业革命的叙述,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又掐起来了
所谓“看不见的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建构。当然,李斯特的学说尽管可以拿来商榷,但联想到苏联解体后的“休克疗法”致使曾经傲视人间的前苏联工业体系濒临衰亡,就可以证明在现代世界里,国家的作用千万不能被低估。[全文]
-
“大一统”能为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提供多少启发?
宗教在近代史上承担着为民族国家形成与殖民扩张背书的任务。如果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类似于基督教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那么廖平运用儒学典籍中的名词与概念来构想全球秩序,其意义就在于彰显了儒学在这一时代变局下仍有话语权与解释权。[全文]
-
“五四”后三十年,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陈旭麓用大量篇幅叙述了1920年代以来的左翼思潮、工人运动与现代农民战争,正是五四运动所形塑的这些新的政治力量,使中国具备了摆脱近代以来政治经济困境的可能性,特别是回答为何“帝国主义长期侵略下却又灭不了中国”。[全文]
-
中华民族如何复兴?百年前李大钊如是说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李大钊颇致力于阐述“新中华民族主义”。在他看来,“新中华民族主义”的核心要义即强调此主义之新,在于打破过去长期存在的文化上、风俗上、语言上的区隔,在参与新政权的过程当中形成坚实稳固、具有共同政治理想的“政治民族”。[全文]
-
细想想,“民国大师”有这两种类型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百年之际,如何进行严肃的思想与文化探索,依然十分关键。是像鲁迅一样深入民族精神内部进行拷问与反思的中国命运担当者?还是像顾颉刚那样深埋在“学人”的圈子里敏感而高傲的生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