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尔班经历了什么?欧盟成功了吗?
欧洲重回“冷战2.0”时代,但这可能是一个没有美国核保护伞的更冷的“冷战”。[全文]
-
是否对华强硬,德国估计比我们还焦虑
那些所谓的“聚焦中国论”和“对华强硬论”,更多是一叶障目或者陷入了意识形态化的执念。……欧洲、德国的对华认知,不断重复经历“不理解、理解一点、换了人还是不理解、又理解一点”的周期性过程。[全文]
-
疫情之下的欧盟,大难临头各自飞?
欧盟作为超民族国家的行为体,其治理的复杂程度超过了联邦制的民族国家,众口难调,所以欧盟的行为必须强调法律框架和既有机制。欧盟在面临新冠病毒疫情这种未知疾病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因循守旧、路径依赖而给人留下官僚主义的印象,无法在第一时间灵活应对。[全文]
-
资本主义制度似乎没有对手,中国使得讨论又重新开放
理解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也必须是面向未来的。之前的经济讨论中存在着某种对于资本主义不加批判的一致性,现在大家又重新开始质疑资本主义,重新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讨论重新变得开放而具有批判性。[全文]
-
德国在多大程度上需要美国?
特朗普的语焉不详,恰恰表明了他目前没有比维持现状更佳的解决办法,而且是向重要的盟友宣战。也许特朗普已经认识到了他作为美国总统、美国作为超级大国,也并不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权力,也明白自己迟早是需要借助建制的力量、需要盟友的。[全文]
-
恭喜德国,又为西方世界添根“中流砥柱”
特朗普个人和特朗普现象,无疑集中地体现了眼下国际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失序和不确定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国际舆论在德国发现了风暴中的磐石、摇摇欲坠的自由主义世界秩序的最后一个堡垒,国际和德国舆论也普遍地视施泰因迈尔为“反特朗普”。[全文]
-
从国际智库看G20框架下中德两国合作
短短几周以来,默克尔的政党在选举中接连失败,甚至丢掉了柏林议会,未来的大选前景日趋黯淡。中外合作经常受到对方执政党更迭的困扰。在G20峰会取得多项成果后,对中国回应最热烈、又是下届G20轮值主席国兼主办国的德国,却最先露出政局变动的苗头……[全文]
-
十年九次,默克尔为什么喜欢来中国
无论德国和西方其他国家的媒体在默克尔此次访华之前和期间如何放话制造紧张气氛,恨不得自己能够变身德国政府,直接向中国要价,我们也不能忽视上述基于理智分析的结论,即中德关系是中国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最为稳定、最有基础、也是最值得深耕的关系,这才是主线。我们正视问题和风险的同时,切切不可如德国媒体一般,刻意忽视和唱衰这条主线。[全文]
-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后来人不需反思?
以科学、艺术与哲学著称的德意志民族,为何突破人类的良知和道德底线?没有经历过战争、因而没有任何理由为战争负责的后来人又有什么关系?也许正是文明底线溃守的羞耻感,使得战后的德国人终于有勇气直面自身的恶行,反复叙述和拷问那段历史。[全文]
星期六 2025-05-10